据孙大力报过来的数据,鱼塘里,拇指以上粗的黄鳝全部起塘完毕,一共有黄鳝二百三十七缸,大约两万多斤,有泥鳅,三百五十二缸,大约三万五六千斤,之所以泥鳅会比黄鳝多这么多,是因为泥鳅生长周期短,繁殖快。
如今这五六百缸鱼都下了村民的地窖存放,每天都会喂养查看,根据观测,基本没有什么安全问题,而三百多口塘里面,还留有许多黄鳝泥鳅的幼崽,这就可以留到明年春暖之后,继续喂养。
除了这些鱼,村里鱼笼子每天还都在捕捞,还会有不小的进账,而这次,孙享福买了大量的针线,可不全都是让村民们用来做衣服的,自制一些竹梭,那些麻线就可以做渔网,有了渔网,孙享福又可以制作其它的捕鱼工具了。
秋天鱼肥,有了撒网,捕捞起来更是丰富,七月份杨顺水就教会了所有村民游泳划船,现在只要再不断的更新捕捞技术,他就能在渔业这一块,一直保持领先状态。
接下来的日子,村民们又忙碌起来,在孙享福和聂三娘一起将取棉籽,制衣,等摸索出一个比较高效的套路教给大家后,所有村民织网的织网,做衣服的做衣服,后续等他们做熟了,自然会有更多的办法不断提升工艺。
从孙享福担任幸福村的村长开始,大家就没有一天休息过,每天一睁开眼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虽然体力上劳累了些,但日子也充实了,最重要的是,饭菜丰盛管饱,这是古代人最大的期盼,在这样的日子里,鸡场和猪场的建设进度也很快。
八月初九,李世民于长安登基为帝,当然,他登基这件事并不需要跟孙享福打招呼,所以,专心农耕和捕捞事业的孙享福和往常一样,吃完早饭之后开始巡视自己的领地,才出了公舍的门,就看到几匹快马朝村子里奔来。
“难道是李世民的旨意下来了?”孙享福面色一喜,却发现那些人并不是官府中人的装扮。
“这里可是幸福村?”为首的一人端坐在马背上问道。
“正是。”
“叫你们村的孙大郎出来答话。”
“在下正是孙大郎。”这两问两答间,在公舍里吃饭的许多人都出来看热闹了。
马背上那人拿正眼瞧了一下年纪不大的孙享福,又道,“我家少爷听闻你村鱼货不少,想尽数买下,价格遵照长安市价,你们何时能够交割?”
“我有说过要卖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