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打算长租的。
一间他们夫妻住,一间儿童房,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来帮忙带孩子,正好也可以住。
租了这套房子的那一刻,曾经是于晨洁最开心的时候,虽然房子是租的,但总算有了点家的感觉和过日子的样子。毕竟,筒子楼太不像家了。
当然,接下来的日子就没那么开心了:
孕期反应,生孩子的痛苦只是不够看的小问题。
生下来才是大问题呢!
婆婆来帮带孩子,小小的屋子挤了三代人。
生活习惯不同造成的矛盾。
婆媳两代人对于育儿的不同见解造成的矛盾……
婆媳俩抢夺儿子和丈夫的关注的本能矛盾……
还有婆婆娇惯儿子,希望儿媳承担大部分家务的不公平……
接下来的三年简直水深火热……
压抑、隐忍、抑郁、背后的抱怨、夹板气的男人……矛盾重重,乃至爆发。
李如洗仿佛看了一场婆媳剧,又好像看了自己当初那个时期的低配版。
其实,也谈不上什么低配,她当初也没多高配。
只不过他们当时有房子,而这对夫妻是租的房子而已。
还有,他们的收入略高一些。
可略高真的只是略高,当初还背负着房贷的他们,若是没有经济压力,怎么可能刚生完孩子几个月,李如洗就回到职场打拼呢?
说真的,这个张敏的妈妈,于晨洁的婆婆,虽然素质不高,其实还比陈琢理妈妈强些呢,至少,她还是好好带孩子的,也没太多坏心眼。
婆婆走的时候,于晨洁开心极了。
他们一家三口住在这套租来的小房子里,对于她来说,生活又恢复了甜蜜和快乐。
虽然要自己接送孩子上幼儿园,虽然辛苦点,但不是不能坚持。
幼儿园包三餐两点,一大早送过去,五点钟接,还可以花钱加个特长课,这样就可以到六点,父母总有一方可以来个不怎么加班的工作,正常接送的。
在京城,像于晨洁和张敏这样的人太多了。
他们都有大学以上的文凭,但或者不是在当地上的大学,或者是大学不够好……他们没有耀眼的工作,也没有这里的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