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7页

立乐府于南宫门外。蓟国各城皆比照工坊,另置乐坊。设“乐籍”,乐户亦为编户,享受诸多便利。此令一出,国中胡女歌舞姬,喜极而泣。此后,再无需寄身胡姬酒肆,朝不保夕。蓟国乐籍,与后世将罪民、战俘之妻女,籍入贱籍,使之世代从乐,倍受摧残之户籍,不可同日而语。

蓟国无妓户,切记,切记。

市中胡姬,纷纷前往各城乐坊,登记入籍。汇总后,竟不下十万人。百人中便有一胡姬。

怎么可能。

刘备问过方知,只因蓟国盛和合之风。域外番商,将丝路沿线,妙龄胡姬,高价买来,认作义女。后不远万里,载入蓟国。入名下酒肆、番肆、蕃邸等,歌舞助兴。若有人求之,则依市价,取足额纳征。“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

蓟王耻于蓄奴,天下皆知。贩卖人口,更是国之大忌。于是精明如番商,便巧立名目。改贩奴为嫁女。

所认义女,视如己出。吃穿用度,衣食住行,无不精益求精。说是骨肉至亲,亦全无破绽。

且“六礼”,一丝不苟。亦不多取分毫。当然也不可短了分毫。更有甚者,结亲如结盟。番商往来一趟丝路,便载回一女。不出十载,根深蒂固,枝繁叶茂。

尾大不掉,如之奈何。

左右国相长吁短叹。求问主公刘备。

刘备笑道:这有何难。既有义女,必有义亲。且命番商,嫁女时需将义亲一同载回。不可有失人伦。

如此一来,究竟是买人还是认女,只需当面对质,便水落石出。

政令一出,此风乃止。滞留家中的义女,待乐籍一出,纷纷入籍乐坊不提。只需觅得良人,郎情妾意。姻婚嫁娶,但凭所需。

第173章 合浦珠还

支渠四通,在水网倍加密集,枝津故渎遍地的三南,有了更深层的含义。先秦一条神来之笔的灵渠,连通珠江与长江二大水系,贯通南中、荆南、岭南三大地域。

而刘备要做的,便是精工细作,爬梳剔抉(á shu ti jué)。仿蓟国水路,将遍及夷区的河川溪流,连成三级水网。能够行万石、千石、百石机关船。此事,皆交由水衡都尉全权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