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0页

“乃桓帝时,襄楷‘诣阙上疏’。”刘备笑道:“书奏不省。故桓帝未曾得见,然尚书台却存留至今。”

“原来如此。”马氏善属文,能草书,今为刘备答书记。

刘备徐徐展开,细细研读。

“皇天不言,以文象设教”……“杀无罪,诛贤者,祸及三世”……“昔文王一妻,诞至十子,今宫女数千,未闻庆育”……

所谓图穷匕见。待看到结尾时,忽见一猩红画圈。

“今,天垂尽,地吐妖,人厉疫,三者并时而有河清,‘犹春秋麟不当见而见,孔子书之以为异也’。”

朱笔御批。必是,皇帝。

第078章 麟不当见

“夫君!”马氏花容失色,显然亦窥破端倪。

“犹春秋(麒)麟不当见而见,孔子书之以为异也。”刘备将竹简上被重重描红的这句话,轻声读出。此句意为:如同春秋时,麒麟不当现而现,孔子书于《春秋》以示灾异。便是时人熟知,孔子绝笔于获麟。

联系上文,其意自明:桓帝时,天垂异象,地吐妖气,人遭厉疫,三者同出,再加黄河水清。犹如春秋时,麒麟不当见而见。乃天降灾异啊。

京房《易传》曰:“河水清,天下平。”又说“反常则妖”。

言下之意。襄楷《诣阙上疏》,将桓帝时的种种亡国之兆,与春秋时“西狩获麟”,相提并论。

桓帝时,宦官专朝,政刑暴滥,又比失皇子,灾异尤数。故延熹九年,襄楷诣阙上疏,谏言朝政。

刘备生于延熹四年。襄楷上书时不过五岁。一缕残魂,穿越大汉。不知身在何处,遂问母亲:“今夕是何年?”

母亲答曰:“延熹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