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零四章 对策(二合一)

代晋 大苹果 2907 字 2天前

正月十七,司马道子召集群臣主持了一场朝会。奇怪的是,朝会之上,宝座上空空如也,大晋皇帝司马德宗并没有上朝。

司马道子给出的解释是,陛下身子不适,今日不宜上朝。但真实的原因没有几个人知道,那是因为昨晚司马道子去宫中见司马德宗,告知他桓玄兵马大军压境的消息。司马德宗很是慌张。他虽然脑子不太灵光,岁数也不大,但是对于眼前这种局面还是能明白形势紧迫的。

这两年,司马德宗岁数长了几岁,也有了一些自我意识。身边也有人偷偷的跟他说了一些事情。比如他的父皇之死的谜团,比如司马道子借着他的名义做的那些事情。司马德宗也是逐渐的意识到了些什么。

眼下桓玄的大军攻来,司马德宗怎会毫无知觉。

在对话之中,司马德宗一个不小心,说漏了嘴。司马道子的意思是,要司马德宗出面,下旨训斥桓玄叛逆之举,夺桓温等桓氏爵位官职,将京城居住的桓氏族人统统抓捕斩首,以强硬的姿态去震慑桓玄等人。

但司马德宗觉得这么做不太好。京城确实有桓氏后人在朝廷为官,但那都是和桓玄划清界限之人。此刻杀了这些人,不但没有任何好处,而且反而会激怒桓玄。

“叔王,桓玄兵马进攻京城,打着的旗号是铲除朝中奸佞之臣,而不是夺朕的江山。叔王何不找出奸佞,将之正法,平息桓玄的怒火。然则桓玄岂不是便会退军了么?”

正是这句话,激怒了司马道子。桓玄打出的旗号确实是铲除奸佞。但是,那奸佞是谁?桓玄可是四处散布自己弑兄弑君之事,指名道姓的冲着自己而来,司马德宗却说要自己找出奸佞将之正法,以讨好桓玄。

“陛下说什么?奸佞?朝中谁是奸佞?你告诉我,谁是奸佞?”司马道子本就不是什么好脾气之人,眼下正心中烦恼,当即大声斥问。

司马德宗期期艾艾的道:“朕……朕怎知道。朕这不也是出主意么?再说了,叔王也不是没这么做过。听说当年,王恭造反,要杀王国宝。叔王不是将王国宝杀了,将他送去给王恭求他退兵的么?”

司马道子更是大怒,瞠目喝道:“谁告诉你说,王国宝是我杀的?是谁在你耳边妖言惑众?王国宝是为国自殉,怎是本王所为?陛下,你到底听到了些什么?”

司马德宗吓得连连后退,一不小心哐当一声撞倒了桌上的烛台,烛台上的热蜡浇了他一脸,头发也烧着这了,疼的尖声大叫。司马道子不但不上前去救,反而冷笑着旁观了一会,这才上前将司马德宗头上的火苗扑灭。

司马德宗头发烧的焦枯,臭味扑鼻。脸上也被烧伤了,红彤彤的一片,大声呻吟。

司马道子冷声道:“瞧瞧,这便是你乱说话的报应。今日起,不许出寝宫一步。我叫你干什么,你便要干什么。”

司马德宗哀哀哭泣,转过头来,司马道子下达了命令,将司马德宗身边的所有内侍宫女全部拿了,数十人全部处死。因为司马道子笃定,司马德宗知道的那些话都是这些人在他耳边吹风的。

其实今日就算司马道子不禁足司马德宗,司马德宗也没法见人了。他的脸上昨夜起了一层水泡,上了药之后,半边脸上像是涂满了牛粪疙瘩。半边发髻烧的精光,已经不像个人样子了。

大殿之上,群臣陆续到来。司马道子坐在一张摆在宝座之前的太师椅上,接受群臣的行礼。这样的礼节实行的时间并不长,是在朝廷大军去年再一次讨伐桓玄失利之后,王绪提议之下实行的。

这当然是司马道子私底下要求,王绪作为他的嘴替提出来的。在连续讨伐桓玄失利之后,特别是第二次讨伐大败而归,损失惨重之后,司马道子在朝廷中的声望大跌。

那几个月中,许多朝臣私底下都表达了对司马道子的不满。认为他没有能力主持朝政,缓解大晋的危机。为了第二次讨伐桓玄,司马道子穷兵黩武花费了大量的钱粮物资用在军事上。朝廷的其他事宜几乎停摆,各衙署上下官员都停发了三个月的俸禄,最终得到的是惨败的结果,可想而知众人的不满。

民间则对司马道子更不满意了。司马道子拉丁入伍,搜刮民财,为了能够打败桓玄无所不用其极。关键是,朝廷势力缩水严重,所能盘剥的便是江南诸郡和京畿之地了。而这些地方,这几年屡遭天灾兵火涂炭。前番天师教之乱和旱灾让三吴富庶之地的百姓都吃尽了苦头。紧接着又是司马道子的疯狂征敛。别说三吴之地了,就连原本家底殷实丰厚的建康百姓也大呼吃不消。

就在这种情况下,司马道子还是为自己起了一座新王府。这种行为,自然会引发百姓们的极度不满。

司马道子也明白自己的声望低落,众人对自己不满。但越是如此,便越是要压制他们。除了抓捕杀死那些敢于挑战自己议论自己的家伙之外,在形式上要更加的让自己高高在上。在朝堂宝座之下设置坐席,接受群臣的行礼便是形式的一种。

在过去几个月里,司马道子拼尽全力稳住了局面。就像眼前朝堂上站的这些人一样,他们都已经成了唯唯诺诺顺从的羔羊了。没有人敢质疑司马道子,也没有人挑战司马道子的权威了。

当然,在这种时候,也没有人能够为司马道子分忧。因为朝堂上的这些家伙,固然有的是名门大族子弟,出身显赫之极,但一个个都是无能之辈。

“诸位同僚,情况你们已经知道了吧。逆贼桓玄的兵马已经抵达姑塾以西五十里,正在以每日万余兵马的速度聚集。今日相王召集诸位前来商议对策,各位当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拿出对策来。”王绪站在众人面前开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