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产业革新(大杯)

这种情况下,整个产业都在逼着蔗农淘汰传统甘蔗,除非是种植作为果蔗的甘蔗,不然根本没有市场。

毕竟其他糖厂也不是傻逼,哪怕是官方也压不住这种大势所趋。

现在传统糖蔗压榨蔗糖,每吨蔗糖的原材料成本需要4000块钱,采用木蔗糖液制糖,每吨蔗糖的原材料成本才2000块钱。

但凡脑子正常的糖业公司,都知道该选择哪个了。

由于这种技术革新出现在国内,官方不可能说这个木蔗糖液太便宜了,强行给定一个收购指导价。

因为现在就算是采用一个比较高的收购指导价,也扛不住几年的。

随着桂省和岭南的木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很快就会突破国内的需求上限,然后倒逼市场降价。

要知道目前海陆丰公司旗下的三个糖业子公司,已经在桂省和岭南的雷州半岛,累计推广种植木蔗84万亩。

哪怕今年是第一年采收,平均亩产只有每个月168公斤左右,这也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

这代表着海陆丰公司今年的蔗糖产能将达到170万吨,相当于去年全国产能的18.9%左右。

而且看一下大新县已经种植木蔗的蔗农反应就知道,他们都希望可以扩大种植面积。

哪怕海陆丰公司控制种植配额,将种植面积限制到300万亩左右,到了巅峰产期,每年也是近1500万吨蔗糖的产能。

这个产能基本和目前国内每年的蔗糖消耗量差不多。

一旦国内市场饱和,加上生产成本下降,蔗糖价格必然只能和国际市场接轨。

而且随着国内的蔗糖产能飙升,国际市场本来就低迷的蔗糖价格,将进一步下跌,毕竟国内将少进口600万吨左右的蔗糖,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富余量,根本不是其他地区可以轻易消纳的产能。

其实国际白糖的期货交易价格,也在大半年之前开始持续下跌了,只是因为木蔗没有真正大规模量产蔗糖,实体市场没有直接表现。

现在一月份的国际白糖期货交易价格瞬间暴跌,达到近几十年来的最低位,期货市场的每吨蔗糖价格目前为423美刀,折合3045华元。

当然,这种突然的暴跌,并不是真正的实体市场交易价格。

市场会自己调节,将一部分多余出来的甘蔗种植面积给淘汰掉,最后再次恢复到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

但这个价格需要经过一两年的市场动荡,才可以初步完成调节。

包括东亚糖业、南华糖业、桂省糖业、湘桂糖业等国内大糖厂,已经从去年开始,要求蔗农尽快改种木蔗,或者改种其他经济作物。

因为目前海陆丰公司给的木蔗种植配额,一共就350万亩。

这些糖厂早就受够了不断亏损的日子,他们想通过木蔗改变整个糖业的生态,实现一个比较好的盈利。

而各地的蔗农也开始分化,一部分想方设法改种木蔗,一部分种植水果甘蔗,一部分改种其他经济作物。

比如滇省的蔗农,除了种植水果甘蔗的那一部分,剩下的全部改种其他经济作物了。

官方也开始引导种植,避免蔗农改种橡胶树,因为橡胶树同样也是日薄西山了,海陆丰公司在漠南的橡胶草种植,今年就会达到50万亩左右。

现在种橡胶树绝对是死路一条,还没有开始等橡胶树进入割胶年限,就会遇到大规模量产的橡胶草,到时候橡胶树产业会被瞬间碾压。

因此这一次改种植的经济作物,主要集中在咖啡、可可、山竹、腰果等国内以前比较少种植的经济作物上。

特别是以前种植橡胶树的地方,以后大概率要改种植可可、腰果了。

没有办法,产业升级就是如此残酷。

同时官方也开始逐步扩大各地的自然保护区,将一部分环境比较脆弱,或者比较靠近自然保护区的果园耕地抛荒。

整体来讲,虽然这一次产业升级会导致一部分农民失业,但是新增加的各个产业,可以吃得下这一部分多余的劳动力。

毕竟随着国内开始快速进入老龄化、少子化,农村劳动力减少也是一个必然。

这一次将一部分边远农村地区直接列为自然保护区,一方面缓解了环境压力,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劳动力的再调节。

毕竟用更加少的耕地和人力,在可以保证内部农产品需求的情况下,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

两相其害,取其轻。

农业的各种调节已经在不断进行,几乎是马不停蹄的节奏。

这一场由海陆丰公司掀起的技术革新,已经开始全面影响到了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

甚至到了需要调整生产关系的节奏。

现在东南亚各地已经噤若寒蝉了。

因为他们发现这几年的赛里斯,简直是突飞猛进,在各个方面都在发展,很多还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自以为旱涝保收的热带水果产业,几乎是一夜之间陷入困境,只要赛里斯愿意,就可以随时摧毁他们任何一个水果产业。

哪怕是现在保持相对克制的生产,已经让他们非常难受了。

当世界第一大工业体系,和世界第一大农业体系融为一体的时候,全世界都要发抖。

而且这个世界第一大农业体系还解决了一部分矿业的需求,比如钢铁、铝合金、铜、橡胶、塑料、石油、天然气、煤炭,都有农业体系衍生出来的替代品。

欧美势力硕果仅存的产业,只剩下电子产业、软件产业、精密仪器产业、医疗产业这四个产业了。

其他产业不是被碾压,就是不分上下。

甚至现在欧美的医疗产业和软件产业,也是呈现出岌岌可危的局面。

比如海陆丰公司的新型抗生素、玉麟蛋白;海陆丰公司和五道口大学合作的医疗纳米传感器、纳米手术刀;还有国内目前开始进入量产的血清稻米,这些成果都在医疗领域不断出现。

软件产业方面,国内虽然在一部分专业软件上有些落后,但是不代表没有还手之力,至少存在可替代的软件产品。

唯一比较难搞的产业,大概只剩下精密仪器和半导体这两个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