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封平和吞龙丹化龙,虽然留下母亲一人,但是因为封平和以前依靠红宝珠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治病救人,封平和母亲附近的年轻人都对他母亲很好,每天都有人轮流照顾封平和母亲的衣行住食,直到老人家安享晚年,寿终正寝。当地的老百姓不仅给老人家养老,也给这个失去儿子的可怜母亲送终。
封平和见百姓照顾自己母亲到老死,内心感到安慰了很多。想着自己能变化成龙,都是因为吞了老龙的龙珠所致,而自己想当凡人。想在人间轮回的时候,能和自己母亲再做一次母子,弥补前世没有为母尽孝的遗憾。
西天佛国净土中的降龙罗汉尊者知道封平和化龙之心念,知道封平和想把龙珠还给之前那个老龙。
降龙罗汉告诉封平和化成的龙,说之前的老龙早已经修转为释迦牟尼佛祖的弟子,出家修行成阿罗汉果,并且因为积累功德,努力修行,很快就成佛了,佛号叫龙尊王佛。
封平和听说了,还是说自己想把红宝珠还给龙尊王佛,哪怕他现在不是老龙,已经是佛了,但是珠子毕竟是之前从他那里得到的,不论他现在是什么身份,物归原主是真理。自己做龙那么多年,也是经历很多痛苦。
何所谓龙之痛苦?
龙纵然有非常大的神通之力和福报,但是在六道中,它依旧属于畜生道的众生。因为它拥有变化自在,所以可大可小,可令人看到,又可以不让人看见。
在佛教的轮回观念中,龙的生前多数是有修行的人。但是因为在修道的时“乘急戒缓”的原因,才堕落为龙身的。“乘”是大乘佛法的意思,“戒”是戒律的意思。乘急戒缓,就是说他虽然修行很精进,但是却不守戒律。因为怠慢戒律,轻视佛法,轻视其他人和众生,所以堕落到畜生道,而因为修行用功,所以又拥有神通变化。
人们往往觉得,龙非常的厉害,拥有诸多变化,可呼风唤雨,上天下海,来去自如。但却不知龙也有四种苦要受。第一,它天生就被金翅鸟所克,常被作为食物被金翅鸟吃掉;第二,一旦要交合之时,就会显露出蛇身;第三,在它的鳞片内,时刻有无数的小虫撕咬它的身体;第四,为了避免被虫子咬的痛苦,就要在沙子上打滚来撵走虫子,但是却又要承受被太阳和热砂烫身的痛苦。
降龙罗汉知道封平和的心念,于是就施法让已经变化成龙的封平和来到了龙尊王佛的面前,令封平和把原来的龙丹红宝珠从身体里吐了出来。
当封平和把龙珠吐出来,交到龙尊王佛的手里的时候,封平和又从龙身变回了人形。但是因为失去龙丹,原本是凡人的封平和很快就变成了普通的凡人,瞬间经历凡人的生老病死,魂入地府,再度轮回转世。
此时,这一幕景象,被天庭上的金童玉女所见,心中甚为感动。
而封平和化龙的那个时候,与一只另外一只蛟龙成亲为夫妇,文美人为他们在海底用水晶石建造了水晶宫。这便是最初龙王居住的水晶宫的处刑。
他们生下的龙子龙孙,有不服管教的,四处作恶。其中有另外一对蛟龙,四处作恶导致洪水泛滥,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
禹立即与伯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 。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
大禹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13年的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大禹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 。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 。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 。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说苑》记载大禹“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大禹在位的第十年东行,到了会稽后去世(竹书纪年载为四十五年),皇甫谧认为禹享年一百岁左右。禹去世后,其子启继夏朝天子位。
启统治期间,其子武观时常作乱。《韩非子·说疑》说他“害国伤民败法”,最终被诛杀。除了夏氏族内部的纠纷,为争夺部落联盟的主导权,亦常常与东夷作战。
夏启死后,其子太康继承后位。太康沉湎于游乐和打猎,不理政事,在位期间,夏部族权威削弱,东夷有穷氏部落趁机西进。东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领羿(即后羿)。
后羿率军从东夷属地鉏迁至夏后氏的属地穷石,与当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穷氏。羿在夏民的拥护下夺得了夏政。随之太康投奔斟鄩的斟鄩氏。
后羿夺得权位后并没有称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为王。但事实上国事全由羿来治理。此举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满。其中主持天象活动的和氏与羲氏公开反对。羿说他们废时乱日,派胤率兵讨伐羲和二氏,战前作誓师辞《胤征》,在战中取胜。
中康死后,其子相继位。随后投奔与夏同姓的斟鄩、斟灌二氏。从此,羿独承王位。羿好射猎,不善治理,得权后,他像太康一样,好狩猎而荒废国事。他废弃武罗、伯困、龙圉等忠臣,重用被伯明氏驱逐的不孝子弟寒浞。寒浞年少时因造谣惑众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后被有穷氏首领羿收养,成为有穷氏的一员,得到重用。寒浞势力日益强大,后来趁羿在外射猎的机会将羿及其家人杀掉,霸其权、夺其妻,生下豷、浇二子。寒浞把戈封给了他的儿子豷,把封地给了他的另一个儿子浇。浇受父命率兵先后灭掉亲夏的斟灌氏与斟鄩氏,杀了在斟鄩躲避的相。相的妻子缗当时已怀下相的儿子,她从墙洞逃走至其母亲有仍氏家里避难,不久生下遗腹子少康。
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浇闻讯后,派人追杀有仍氏,少康无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后裔),作了庖正。有虞氏首领虞思膝下无子,仅有二女。他将二女许配少康,赐给他田一成、众一旅,并把纶城交由少康管理。少康以纶邑为根据地组织余下的夏部族民众,设官分职。派女艾到浇廷中密探,准备恢复夏室。
此时,躲避在有鬲氏的夏室遗臣靡得知少康准备夺回政权,亲自带领斟灌、斟鄩氏的残余民众与少康会师,联合击败了寒浞。复立少康为夏后。而后少康灭浇于过,又派他的儿子杼灭豷于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后近百年的东夷族有穷氏覆灭,结束了四十载的“无王”时期, 后世称“少康中兴”。
通过太康失国至少康中兴的这段叙史可以看到夏朝平定中原方国部落(尤其是东夷族)的历程。
少康之子杼(也作“予”)承后位。他了解东夷对夏室的不满,为了巩固在东方的势力,他把都城从原东迁至老丘。他重视发展武器和制造兵甲。文献中常常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说法。他还派人讨伐东部地区的东夷(山东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传说其获取了吉祥物九尾狐。夏朝的版图在杼的统治下扩张到了东海(黄海)之滨。杼在位期间是夏朝最昌盛的时期。夏人对杼格外尊重,为杼举行过“报祭”。
《国语·鲁语》说道“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认为杼全面地继承了禹的事业。
杼之子槐在位时,东夷族与夏朝开始和平共处。其中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居于淮河、泗水流域的九个部落通常向夏后纳贡祝贺。槐逝后,其子芒继位。芒去世后,其子泄继位。这期间东夷族与夏人逐渐同化。泄在位期间开始向西方发展。同时,他开始对顺从夏室的方国部落封土封号。这便是数世纪后诸侯制的起始。泄逝后,其子不降继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讨西方的九苑。
不降死后,让其弟扃继承了后位。扃死,其子廑继位。廑继位后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继位。他改变了夏礼中祭祀祖宗的传统,开始着重恭顺天帝。《史记·夏本纪》记述道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不少方国部落开始对夏室产生了不满,但夏朝与东夷的关系仍然友好。这有可能是东夷与夏人的同化度较高的原因。
孔甲死,其子皋继位。皋死,其子发继位。这段期间,方国部落与夏室的关系恶化,氏族内部的纠纷也激烈化。从孔甲经皋与发,到履癸(即桀)内乱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