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解放在日照建立炼油厂之前,中国的煤油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孔祥熙利用手中的权力,垄断了煤油的进口和销售。有人说,国民政府是一个买办政府,这是有道理的。国家权力掌握在孔、宋等买办家族手中。他们秉承的理念是造不如买,又利用手中的权力垄断这些买卖,严重抑制了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
杨解放对于孔祥熙的这种行为很是反感。经过一番思虑之后,还是决定答应他的要求。先让合作社业务在全国范围开展起来再说。
杨解放秉承的理念就是买不如造。宁可花大价钱进行基础工业建设,也要能做到自产自足。苏俄能通过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农业国向工业化的转变,自己拥有后世的记忆与经验,一样能做到这一点。
五月份,孙科、汪米青卫、陈济棠等人在广州组建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分庭抗礼。他们以每个月支付八十万大洋军费为条件,拉拢桂军一起讨蒋。粤、桂两军分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和第四集团军,陈济棠与李宗仁分任集团军总司令。其中,第一集团军实力较强,拥有150个团,陆海空齐备;第四集团军只有72个团,只有陆军,武器装备相对落后。
与此同时,盘踞在南阳的冯玉祥也没闲着。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又有了成果。第22路军总指挥吉鸿昌率领所部第30师、31师再次倒戈、叛蒋投冯。
吉鸿昌之所以再次反叛,也是被逼无奈。中原大战快结束时,他为了保存实力,选择了叛冯投蒋。部队很快被调到鄂豫皖去围剿红军。吉鸿昌兼任30师师长,率领30师驻守在潢川、固始一带,与鄂豫皖苏区隔河相对。开始的时候,他还打了几个胜仗,抓了一些俘虏。
他亲自审讯了一些俘虏,在交谈中,他发现自己面对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土匪,而是一群有信仰的革命战士。这一下他就不干了,他出来当兵就是为了革命,怎么能与革命志士自相残杀?
吉鸿昌非但不愿意再与红军作战,甚至萌生了加入红军的念头。他把红军俘虏悄悄放了回去,还让他们给自己传信。随后,他多次与红军高层接触,表达了自己想要加入红军的想法。红军方面也是积极争取,派出了陈昌浩与他联系。
然而,吉鸿昌有点一厢情愿了,他有理想想要加入红军,可底下的官兵却不同意。这些官兵大多是冲着升官发财来的,可不是那种有信仰的革命战士。甚至,连吉鸿昌的生死兄弟——31师师长张湘印都极力反对。这让吉鸿昌率部起义的设想落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吉鸿昌虽然没能率部加入红军,但也不愿意继续与红军作战。常校长见他消极剿共,哪里会惯着他。常校长先是将31师调往黄陂,又派了特派员入驻30师督战。
吉鸿昌为了应付特派员的督战,让一部分士兵脱下军装,冒充游击队与自己的部队作战。可这种事情,干一次两次还行,干得次数多了难免穿帮。所以,他现在的处境堪忧,进退不得。
另一边,31师调往黄陂之后遇到了一个硬茬子,连吃败仗。他的对手可不是什么泥腿子,而是正经的科班出身,还是黄埔三杰之一,曾救过常校长的命。张湘印发现揍自己的人竟然是顶头上司十分器重的学生,这向谁说理去?他的战损得不到补充不说,还被严令继续去挨揍——剿匪。
这个时候,冯玉祥派人找上门来。这些人让他们投靠红军不肯干,再返回到冯玉祥这个老上级麾下,竟然十分愿意。于是乎,吉鸿昌率领第22路军两个师迅速脱离战场,转身投靠了冯玉祥。冯玉祥现在得了两个军,底气更足了。将这两个军整编为第二集团军,自任总司令。大有与南方的第一、第四集团军遥相呼应之势。
冯玉祥得了苏俄方面的资金支持,正积极扩编军队,但是武器弹药却没这么快补充。于是,冯玉祥跟陈济棠、李宗仁一样,也打起了杨解放的主意,想要从杨解放这里得到武器。他给杨解放来了一封电报,想要购买武器。
杨解放自从上次跟鹿钟麟谈过之后,又分批召见了原西北军的高级将领。这些人如鹿钟麟一般,声称已经对冯玉祥仁至义尽,绝不会再反叛杨解放。这让杨解放安心了不少。他是真担心内部的不稳,影响到了他的抗战大计。好在冯玉祥比较识趣,对于投靠杨解放的西北军将领,并没有派人来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