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公车上书

大清的故事 云海瑞 2132 字 20天前

而迁都呢,则是想要把都城搬到西安去。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西安离日本比较远啊!这样一来,日本人就算想来攻打,也会因为路途遥远而望而却步(当然,这其实只是个玩笑话,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啦)。

康有为情绪激动地说道:“听闻日本竟然狮子大开口,要求我们赔偿整整两亿两银子!这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啊!就算我们不吃不喝,也得花费整整三年的时间才能够凑齐这笔巨额赔款!要知道,咱们大清一年的财政收入才不过区区 8800 万两而已,如今一下子要赔付两个亿,这岂不是天方夜谭吗?”

他稍稍平复了一下情绪,接着说道:“与其将这笔钱白白送给日本,倒不如将其用于练兵和变法,增强我们自身的实力,然后再与日本决一死战!”

然而,督察院的那些官员们一听这话,顿时瞪大了眼睛,心中暗想:这马关条约都已经签署好了,就等着皇上盖章昭告天下了,你们这些平民百姓、一介布衣,居然说不签就不签,这不是存心捣乱吗?这实在是太违背常理了!

于是,这些官员们毫不犹豫地将康有为等人呈上的万言书给压了下来,根本就没有让皇上看到这份奏折。

这事儿要是放在如今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恐怕会迅速引发轩然大波,登上各大社交媒体的热搜榜单,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然而,在那个没有网络、媒体传播速度相对缓慢的年代,这封万言书的事情很快就被淹没在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没有激起太多的浪花。

但是,康有为和梁启超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或放弃。他们深知,这条道路虽然充满艰难险阻,但却是他们必须要走下去的。于是,他们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征程,开始四处奔走呼号,积极联络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士,共同为国家的未来而不懈努力。

他们深知若要改变国家的命运,就必须从根源处着手,彻底解决问题。因此,他们毅然决然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主张和措施,涵盖了多个方面,其中包括废除科举制度、大力兴办新式学堂以及着力培养新型人才等等。

这些主张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极具前瞻性和突破性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的满腔热忱和不懈努力并未得到朝廷的认可与支持。相反,他们遭遇了众多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和无情打压。

这些保守派人士坚信,康有为和梁启超所倡导的维新思想乃是异端邪说,势必会动摇国家的根本。于是,他们不择手段地施展各种伎俩,企图阻挠和破坏这场意义深远的维新运动。

然而,截至目前,他们二人甚至都无法确定皇帝是否已经看过他们所撰写的内容。更糟糕的是,他们甚至连皇帝的面都未曾见过!这让他们深感焦虑,因为要想推动这场变法,首先必须得想办法见到皇帝才行。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机会亲自向皇上阐述自己的主张,让皇上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计划。

然而,在那个封建专制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这一点却异常困难。封建等级制度森严,普通百姓与皇帝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想要面见圣上简直比登天还难。不仅如此,宫廷内部的规矩和礼仪也极为繁复,稍有不慎便可能触犯龙颜,引来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