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靠山
守旧派们一听到皇帝迷上了新思想这个消息,就像被雷劈中了一样,震惊得合不拢嘴。他们的心里顿时像被猫爪子挠过一样,七上八下,坐立不安。这些守旧派们都是些顽固不化的老家伙,他们对新思想简直是恨之入骨,觉得那是洪水猛兽,会毁掉祖宗的基业。
他们在屋子里踱来踱去,焦急地商量着该怎么办。有人主张直接去找皇帝,当面劝谏他迷途知返;有人则觉得应该先找个德高望重的大臣去跟皇帝谈谈,探探他的口风。可是商量来商量去,始终没有一个好主意。但是他们知道他们这帮人还有一个靠山,是谁,当然是慈禧老佛爷了。
最后,他们还是觉得应该去找慈禧老太后拿主意。毕竟,慈禧太后可是权倾朝野的人物,皇帝都得听她的。于是,他们匆匆忙忙地赶到了慈禧太后的寝宫,向她禀报了这件事。
慈禧太后听完之后,心里其实跟明镜儿似的。她早就对皇帝的那些小动作有所耳闻,只是一直没有说破而已。她心里暗自思忖:“这皇帝啊,年纪轻轻的,就这么不安分,非要去搞那些新思想。这可怎么得了啊!”
不过,慈禧太后毕竟是个老谋深算的人,她可不会轻易表露自己的想法。她面不改色,仍旧是那副波澜不惊的模样,淡淡地对守旧派们说道:“你们先回去吧,这事儿我心里有数。”
老太后那沉得住气的劲儿,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比拟的。想当年皇帝想要变法,还特意去询问过她的意见呢。慈禧太后当时就表现出了她那过人的沉稳和睿智,她不紧不慢地说道:“只要脑袋后面的辫子不剪,大清国号不改,其他你随便折腾。”
这句话乍一听起来,似乎非常宽松,给了皇帝很大的自由度去推行变法。然而,仔细琢磨其中的含义,就会发现这其实是暗藏玄机的。慈禧太后用这种方式,给皇帝的变法行动设定了一个隐形的框框。
她明确表示,脑袋后面的辫子不能剪了,大清的国号不能改,其他的你随便。这就意味着皇帝在变法过程中必须小心翼翼,不能触及到这些核心问题。否则,即使其他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可能因为违背了老太后的意愿而遭到反对甚至打压。
这样一来,皇帝虽然表面上得到了老太后的支持,但实际上却受到了一种无形的约束。他需要在不触碰这些底线的前提下,去探索和尝试各种变法措施,这无疑增加了变法的难度和风险。
然而,在表面上慈禧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但实际上她那双历经沧桑的老眼却一直在暗中观察着光绪皇帝的一举一动。她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年轻的皇帝似乎已经开始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她言听计从了。
慈禧心里暗自思忖:“这个小皇帝,竟然开始不听话了!看来得给他点颜色看看,否则他还真以为自己翅膀硬了,可以随心所欲了呢!”想到这里,慈禧立刻行动起来。
她迅速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让光绪皇帝任命自己的心腹荣禄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这一要职。要知道,这个职位原本可是李鸿章的,然而自从李鸿章签订了马关条约之后,他就成了众人眼中的“卖国贼”,背负着丧权辱国的骂名,被慈禧毫不留情地剥夺了官职。
如今,荣禄接替了李鸿章的位置,掌握了北洋的兵权,这无疑是一个油水丰厚的美差。对于荣禄来说,这不仅意味着权力和地位的提升,更意味着他能够在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就在这时,慈禧太后毫不犹豫地再次下达命令,要求荣禄迅速调动军队前往天津长辛店。这一举措显然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大动作,虽然目前尚未揭开其真实意图,但那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已经弥漫开来,让人感到心头沉甸甸的。
光绪皇帝并非愚笨之人,他凭借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立刻察觉到了这一局势的严峻性。他心中暗自思忖:“难道朕的皇位即将不保?”这个念头让他心急如焚,坐立不安。
面对如此紧迫的形势,光绪皇帝当机立断,决定召集康有为、谭嗣同这些变法派的核心成员。他将他们秘密召入宫中,紧闭房门,压低声音,与他们共同商议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