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战旗在飘扬,子孙威四方!

“他们若是缴纳粮食,那和普通老百姓还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特权?”

“罢了,既然朱权不在家,你去打探打探,在朝中闹得最凶的是谁,将他带到咱身前,咱要问他几句话。”

“是!”

蒋瓛急匆匆离开。

朱元璋在太监的搀扶下,一路走到了乾清宫。姚广孝远远地瞧见后,急忙跑过来行礼,道:“太上皇怎么突然来了?”

“滚!”

朱元璋的声音很平静,但是却藏着一丝不容质疑的味道。

杨士奇见状,小声提醒道:“太上皇来此地,恐怕是为了新政一事吧?您放心,陛下离开后,国事皆由我等处置,并未有任何问题。”

朱元璋眯了眯眼,冷笑道:“你们是怎么处理国事的?就这般拖延?再这样下去,大明就要四分五裂了!一群扶不上墙的蠢货!”

杨士奇也不敢开口说话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朱元璋就这样自顾自的走入大殿,那案桌上的奏章早已堆积如山,他命令蒋瓛挑出几份重要的奏章,念给他听。

言官上书的措辞十分犀利,直接把方孝孺骂成毁孔孟之道,行桀纣之政!

还有影射朱权之嫌。

只听了两篇,朱元璋就听不下去了,深深呼出一口气,那微眯的眼眸,闪烁着骇人的光芒,一动不动。

也不知过了多久,有几个上书的言官到殿,恭敬的对着朱元璋行礼。

“太上皇……”

“这些奏章,是你们亲手写的吗?”

礼部侍郎金振中急忙开口道:“是臣亲笔写的,臣为了天下百姓的生计,思虑再三,写下了这篇奏章……”

“行了,你不必解释了。”

朱元璋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说道:“写的不错,条理清晰,字字珠玑。咱看了之后,就连头痛都好了许多。”

金振中脸色大喜,身旁几个臣子急忙开口,也都承认是自己所写。

朱元璋再次问道:“你们说新政是冒进之举,可是咱年龄大了,也糊涂了,不知道新政到底有哪些弊端?”

几位言官面面相觑,金振中壮着胆子说道:“太上皇,新政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他的手段过于强硬,不顾士绅阶层的感受,必然会引发社会动荡。”

“况且,方孝孺此人也包藏祸心。自古以来,寒窗苦读数十载,方能入朝为官,可是一旦推行新政,又有谁愿意当官呢?”

“大批的百姓宁愿去种地,去经商,也不愿意为官。这将导致大明的人才得不到重用,年复一年,国将不国!”

又有一人开口道:“苏州乃是纳税大户,不仅仅只有粮税,还有茶叶税、纺织税,而这些税收皆是士绅缴纳。所以士绅对于大明来说,是有大功的!”

“方孝孺此人到了苏州后,连情况都没了解清楚,就大刀阔斧的改制,引得民怨沸腾,恐有暴乱之危。”

在这些人的话语中,新政没有一丁点好处。

如今整个苏州宛如人间炼狱,田地贱卖,粮价飙升,士绅逃跑,激化了各种各样的矛盾。

朱元璋长叹了一口气,表情十分纠结,犹豫道:“新政乃是朱权推行,难道要以失败告终吗?”

见状,金振中大声疾呼道:“太上皇,长痛不如短痛啊,为了大明江山的千秋万代,就算是失败又有何妨?”

朱元璋眼眸猛地一眯,眼神中充满肃杀,令人寒毛直竖,他一字一句的说道:“你这话是何意,是对当今皇帝不满吗?”

那近乎沙哑的话语,让殿中站着的几人猛然一颤。

“太上皇……”

“不要叫咱太上皇,你不配!”

“朱权最大的毛病,就是对你们太仁慈了!你们这些人享受着特权,逃避赋税,对国家的贡献又有多少?”

“大明财政负担愈发严重,百姓愈发困苦,你们视而不见……冠冕堂皇的说这些话,到底是为了大明,还是为了你们的私欲?!”

“来人啊!”

几人大惊失色,急忙求饶道:“太上皇,我等知罪啊……”

他们的声音都在发抖,夹杂着一丝哭腔,朱元璋的态度却十分强硬,缓缓开口道:“咱一生南征北战,从一片废墟上建立了大明。”

“三十年来,咱兢兢业业治理大明,你们这些虫豸,却妄图吸食百姓的血。咱岂能容你们作恶,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