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檄文的内容简单直接,却充满威慑力,其大概之意便是大梁皇朝出尔反尔,破坏两国之间的和平盟约,蓄意挑起战争。这一次,大雍皇朝已经下定决心,要让大梁皇朝为其愚蠢的行为付出沉重代价,面临覆灭的悲惨结局。
当大梁皇朝上下一看到这些散发着凛冽杀机的讨伐檄文之后,整个国家都被惊恐的阴云所笼罩,仿佛黑暗的阴影铺天盖地的压来。
有钱的商人们心急如焚,因为他们深知战争一旦爆发,钱财将变得毫无意义,唯有保住性命才是最为关键的事情,于是纷纷出钱打通关节,准备带着家人、伙计逃离这看似即将成为人间炼狱的国度。
而那些门阀士族更是无法淡定,他们的财富与地位建立在这太平盛世之上的秩序之上,但凡发生任何的动荡变故,都可能导致家族的衰败与覆灭。所以此刻他们顾不上其他,只想尽快带着家族精锐逃离这是非之地。
一时间,大梁国内人人自危,恐慌的情绪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如同一场无法遏制的洪水,随时都可能冲破堤坝,将一切毁灭。
所有的百姓们此时此刻也都在声讨着这个昏庸无能、背信弃义的大梁皇帝。毕竟国家陷入如此境地,他作为一国之君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的愤怒与怨恨如同汹涌的火山喷发的岩浆一般,席卷着整个大梁。
这所有的一切,对大梁皇室所造成的压力可谓是无与伦比,仿佛一座沉重无比的大山压在他们脆弱的脊梁之上,使得他们每走一步都极为艰难,几乎快要喘不过气来。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时间犹如一把无情的刻刀,悄然无息地划过了又一个月。
在这一个月之中,一切的发展如摧枯拉朽一般朝着对大梁皇朝极为不利的方向发展。大梁的十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或者经济意义的城池,在面对大雍皇朝那如钢铁洪流般的军队时,根本没有丝毫抵抗之力,便纷纷落入大雍皇朝的掌控之中。
大雍皇朝深知擒贼先擒王的道理,但是他们也没有盲目地赶尽杀绝,对于那些开城投降的大梁将领,非但没有丝毫的为难,反而给了他们最大的尊重与优待。这些投诚的将领,不仅保住了性命与地位,甚至在某些地方还被给予了更高的礼遇。
而对于那些城池中的老百姓,大雍皇朝亦展现出无比的人道主义精神,给与了丰厚的赏赐与宽松的赋税政策。这无疑是给那些摇摆不定的城池吃了一颗定心丸,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大梁城池选择开城投降。
如此这般,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大雍皇朝那几乎完美的战略部署与强大的实力面前,再加上大梁内部因为恐慌而产生的种种混乱与绝望,整个大梁皇室已经处于摇摇欲坠的边缘,仿佛风中残烛,仿佛下一道催命符便会降临。
就在两个月后,仿佛是命运的审判终于降临,大雍的千军万马兵临大梁皇城之下。那一百五十万气势汹汹、威风凛凛的大雍军队,如同钢铁铸就的巨兽,密密麻麻地排列在皇城之外,如同乌云蔽日一般,遮天蔽日,那压抑的氛围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
只要大梁皇室依然执迷不悟,不肯选择投降,那么等待他们的便是兵临城下、万劫不复的悲惨境地。那高耸巍峨的城墙上,尽管每一个士兵都在拼死抵抗,但那如同汪洋大海一般的敌军,似乎随时都能将这最后的防线彻底冲垮。
大梁皇帝梁兴初心急如焚地看着朝臣们,满含期待地焦急询问道:“诸位爱卿,如今国家到了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可有退敌之法?速速说来。”
可是面对着这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沉重问题,此时的朝堂之上,哪里还有人敢轻易说话?若是说错一句话,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毕竟敌人已经兵临城下,那种无形的压力仿佛要将人压成粉末。
若是真有能够退敌的妙计,恐怕早就已经在第一时间被想了出来并加以实施了。而现在众人皆紧闭双唇,三缄其口,这或许已经是他们此时最好的应对策略。
见此情形,梁兴初气得暴跳如雷,他的肺都要被气炸了。但是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刻,在这生死存亡的一线之间,他还是不得不强行压制住自己心头的熊熊怒火。
然而,愤怒也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现在的他急需找到一条能够挽救大梁江山的道路。于是,他强忍着胸中的怒火,将目光投向了伤势刚刚恢复好的詹台峰,带着一丝无奈与期待说道:“詹台老将军,你之前与大雍之人交手过,想必对他们的实力与战术有一定的了解。现在,本皇恳请你如实说说你的看法,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力挽狂澜,拯救大梁于水火之中。”
詹台峰心中一阵悲叹,他深知大势已去,回天乏术。可是面对陛下的垂询,他又不能不说。于是他不得不开口,用一种低沉而无奈的语气道:“陛下,臣不敢说!”
听到这样的回答,梁兴初心中无疑是愤怒到了极点。他恨不得立刻将詹台峰斩杀于当场,以泄心头之恨。可是他心里也清楚,现在敌军已经兵临城下,局势危急万分,在这个时候斩杀对方并不能解决任何的问题,反而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混乱与恐慌。
于是他强忍着心中的怒火,露出一丝勉强的笑容道:“詹台将军尽管说,不管对错,本皇都不会定你得罪。本皇只是希望能够听到你的真实想法,或许你的建议能够成为拯救大梁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