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有人专门准备了小板凳,一听就是大半天。
读报结束后,这些青袍人并不急着离开,而是会在村中停留一段时间。
对于村中发生的各种趣事,青袍人也会详细记录,并询问村民们对朝廷最新政策的看法和建议。
有时候,他们还会拿出一些预先准备好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民意调查。
比如“您认为朝廷的减税政策是否合理”或“新修的官道对您的生活有何影响”。
这些青袍人中有不少都是李青从科举落榜的读书人,他们一边做着读报和记者的事物,一边也能备考,一举两得。
结束后,这些青袍人会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整理成文书,投递给驿站。
而驿站的快马,则日夜兼程地将这些文书送往长安城的《大唐周报》总部。
在总部,李青亲自带领一批编辑,从海量的民间故事和民意调查中精选出最有价值的内容,作为下一期《大唐周报》的素材。
通过这种方式,朝廷的声音得以传到最偏远的村庄,而民间的声音也能直达天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循环系统。
李世民得知这一情况后,不禁感叹道:
“此举,比奏折还要实用,朕终于能听到百姓的真实声音了。”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读报人逐渐成为了连接朝廷与百姓的重要纽带。
……
《大唐周报》发行两期后,反响空前。
每逢发行日,长安城各大茶楼门前排起长队。
虽然现在大唐周报已经收费,但是两文钱的价格,就能读到这么有趣的故事,很多人还是很乐意的。
这天清晨,李青站在印刷坊内,望着忙碌的工人们和堆积如山的稿件,不禁感到头大。
“又有十七份来自凉州的民间故事需要筛选,还有二十三份洛阳传来的民意调查。”
管事递上厚厚一摞纸张。
李青接过后随手翻了几页,叹了口气。
每天处理这些繁琐事务,哪还有时间享受生活?
他原本计划这个春天钓钓鱼,踏踏春,出去走走,看看没被现代工业污染物大唐风景的。
眼前的一切与他惬意悠闲的生活理念背道而驰。
“报纸的事情,还是交给其他人吧。”
李青放下手中的稿件,决定找人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