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内,一位面色冷峻的中年男子早已等候多时。此人名叫赵瑁,乃是燕王安插在京城的暗桩头目,负责收集情报、联络各方势力。
“王大人,您可算回来了。”赵瑁见到王纯,连忙起身相迎,压低声音道,“燕王殿下可是等您的消息等得心急如焚啊。”
王纯摆了摆手,示意他稍安勿躁,然后将舟山海战的经过,以及李善长的计策,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赵瑁。
赵瑁听完,眉头紧锁,沉吟片刻,说道:“李相这招‘借刀杀人’,确实高明。不过,光凭咱们几个,恐怕还不足以掀起太大的风浪。”
“这我自然知道。”王纯说道,“所以,我才来找你。咱们得想办法,把这把火烧得更旺一些。”
小主,
赵瑁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王大人,您是想……”
“没错。”王纯点了点头,“咱们得找几个有分量的人,一起把这事儿闹大。”
赵瑁思索片刻,说道:“这事儿,恐怕还得着落在淮王身上。”
两人商议一番,决定通过一个名叫薛荣的翰林学士,去游说淮王朱允炆。这薛荣,乃是京城有名的儒生,与淮王府关系密切,由他出面,再合适不过。
薛荣听了赵瑁的转述,捻着胡须,沉吟道:“此事非同小可,容我三思。”
赵瑁微微一笑,从袖中掏出一张银票,轻轻放在桌上:“薛大人,这是燕王殿下的一点心意。事成之后,必有重谢。”
薛荣扫了一眼银票,眼中闪过一丝贪婪,随即又恢复了平静:“也罢,为了大明江山,为了天下苍生,老夫就豁出去了。”
……
几日后,京城里突然流言四起,说蓝玉在舟山一带拥兵自立,已经称王了。
这些流言,有鼻子有眼,说得煞有介事。有的说,蓝玉在舟山岛上建了宫殿,穿上了龙袍;有的说,蓝玉已经改了国号,自称“大东海王”;还有的说,蓝玉已经派人去跟高丽、东瀛等国联系,要跟他们结盟,一起对付大明。
这些流言,越传越广,越传越邪乎,很快就传遍了整个京城。
与此同时,淮王朱允炆也开始行动起来。他频频出入宫廷,向老朱进言,说蓝玉“狼子野心,不可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