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疯狂发展两年半

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漫长的一个月时间,终于有消息传来——两架飞机已经随着一艘货运轮船成功地运抵基地港口!

紧接着,二营迅速行动起来,他们通过严格的选拔,挑选出一批优秀的士兵,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驾驶飞机的基础训练当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部队的各项训练工作也临近尾声。

这时,作为基地最高长官的张凤祥下达命令,要求特战一营和特战二营开始分批次地前往三江平原展开侦查任务。这项任务至关重要,关系到后续作战计划实施。

在三月五号这一天,一场意义重大的新一年动员大会举行。

在会上,张凤祥神情严肃,声音洪亮地向师旅级指挥官明确提出了今年的首要目标——一定要在小安岭地区建立起一块坚固稳定的前沿根据地!他深知这块根据地对于前线重要性,因此言辞间充满了坚定和决心。

紧接着,便是具体的军事部署。三日之后,由康志坚率领的一师、阮重八指挥的二师以及李小胖带领的八师将开赴三江平原,正式拉开对鬼子作战的序幕。此次战斗的总指挥由康志坚担任,而作战策略则延续了去年的模式,即各师每隔大约半个月的时间进行一次轮换战斗,以保持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在会议的最后,张凤祥特别强调指出,这次作战除了要狠狠地打击鬼子之外,还要尽最大可能多地解救那些处于鬼子占领区内受苦受难的百姓。

三天后的清晨,阳光洒在了战士们刚毅的面庞上,伴随着激昂的号角声,部队浩浩荡荡地开拔了。这一场与鬼子的战斗帷幕就此缓缓拉开,充满着未知和挑战。

此次南下三江平原的部队阵容强大,足足有三个师之多,总兵力高达三万余人。

他们肩负着抗击鬼子、解救百姓的重任,士气高昂地踏上了征程。然而,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部队在不停的作战中经历着血与火的洗礼,同时也不断有新兵加入进来,补充着新鲜血液。

令人欣喜的是,尽管战斗艰苦卓绝,但这支英勇无畏的队伍却愈战愈勇。

每一次的战斗都是对战术战略的磨砺,也是对士兵们意志品质的锤炼。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始终秉持着解救百姓、矿工以及劳工的崇高使命,这种正义之举赢得了广大国人同胞的拥护和支持,使得我军的后备兵源源源不断,异常充足。

在这样的背景下,老爷岭地区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时光荏苒,转眼间就到了 1938 年 7 月,此时距离老爷岭基地开始高速发展已过去了整整两年半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老爷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机械设施逐步完善,军事力量也是日益壮大。

此刻,张凤祥静静地站立在一幅巨大的地图前,他的目光紧紧锁定着北方的西伯利亚平原,眼神深邃而凝重。

然而,他的思绪却早已穿越时空,回到了 1936 年那个乍暖还寒的春天。

那时,刚刚南下的三个师抵达三江平原的最北端,与凶残的鬼子展开了一轮又一轮激烈的交锋。

起初,由于敌我双方实力悬殊,部队只能采取谨慎的策略,遮遮掩掩地与鬼子的大队级规模部队周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随着战斗经验的积累和武器装备的改善,战士们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如今,他们已然能够挺直脊梁,毫不畏惧地与多达二十多万的鬼子大军正面对峙。

部队的规模相较于当初而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想当年,仅有八个低配版的师级单位,总兵力不过区区八万之众。然而时过境迁,如今虽然依旧保持着八个师的编制,但每个师早已今非昔比,皆是满编状态且兵员多达三万两千余人!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不仅仅体现在人数的增长之上。更重要的是自 36 年五月份那两辆 59 坦克试验车成功通过测试并达标以来,恰好在此时,钢铁厂、冶铜厂以及化肥厂的扩建也已经完成并且纷纷投入生产。

如此一来,在钢铁等原材料充足供应下坦克的制造终于得以实现规模化量产。并且在众多专家教授的悉心指导之下,再加上工人师傅们夜以继日地辛勤劳作,每月竟能以惊人的速度产出四十多辆坦克,并迅速装备至各支部队之中。

时至今日,每个师内皆已组建起一支标准配置的坦克团,其每个坦克团中坦克数量更是高达一百一十辆之多!

自从我军前线部队配备了 59 坦克以后,局势瞬间扭转。

小兴岭地区以西和绥芬河以北的广袤土地,基本上与日本侵略者再无瓜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