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危机四伏

两天后的一个早晨,一名内卫匆匆赶来,他的手中紧握着一封由二舅吴国伟亲自书写的绝密情报信函。

张凤祥坐在办公室里,心中暗自思忖着。自 36 年底二舅吴国伟着手组建情报部门至今,这是他第二次亲自用这种规格传递情报了。

这一不寻常的举动让张凤祥立刻警觉起来,他深知每次二舅如此郑重其事地亲自书写给他这样传递情报,必然意味着有重大事件即将发生。回想起上次收到这种特殊情报的时候,还是在去年五月,那次所揭露的竟是鬼子将要大规模进攻国府的惊天消息!

待内卫恭敬地退出办公室后,张凤祥迫不及待地划开信封上的封漆,小心翼翼地取出里面的信件。

他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展开信纸,开始仔细阅读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随着目光的移动,他的脸色逐渐变得凝重起来。

当读完最后一行字时,张凤祥忍不住重重地叹了口气,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忧虑和无奈。

原来,根据这封情报所示,北苏政府竟然已经做出了一项贪婪的决定:在今年年底前,所有位于远东地区的亚裔人员必须面临两种抉择——要么迁移至遥远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接受艰苦的劳动改造,要么被遣返回国内的东三省地区。

张凤祥深知,无论是哪一种选择,对于那些无辜的百姓而言都无异于九死一生。

如果听从北苏政府的安排前往西伯利亚地区从事劳动改造,以他们一贯的作风,恐怕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无法得到。 联盟书库

尤其是到了严寒刺骨的冬季,缺衣少食、饥寒交迫之下,人们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而若是被遣返回国,回到跟鬼子交战的东三省地区,同样也将面临诸多未知的危险与苦难。就算返回三江平原,也必然会再次陷入鬼子的攻击范围之内,但是手无寸铁的百姓牺牲会有多大。目前,虽说有部队提供保护,但却缺乏后勤支援的部队。面对如此情形,这支部队究竟能够坚持多久呢?一想到此处,张凤祥便感到头痛欲裂。

需知早在 1936 年那会儿,北苏便已然知晓张凤祥他们所率领的这支部队的存在了。

那时,伊万诺夫甚至曾向张凤祥的二舅吴国伟信誓旦旦地承诺,表示一定会坚定不移地支持他们在老爷岭一带的发展壮大。

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他们这支部队在三江平原与鬼子奋战的区域正好挡在北苏与鬼子中间,从而避免鬼子与北苏军在东北部边境线上的直接军事接触。

过去的这两三年里,正因为有他们在前方奋勇杀敌,才使得北苏政府在远东地区的边境事务上节省下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

然而,事到如今,情况却突然急转直下。

北苏眼看有机会能够一举彻底占领外东北地区,这时北苏人骨子里对土地的贪婪竟然占据绝对的上风,毫不犹豫地为了扩张领土,瞬间翻脸不说还要把事情做绝。

张凤祥不禁感慨万分:“果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国与国之间唯有永恒的利益,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不过是空谈!”思及此,他满心愤懑地站起身来,目光紧紧锁定在那张悬挂于墙壁之上的巨大地图上,一动不动地凝视着,仿佛要将其看穿一般。

就这样,时间一分一秒地悄然流逝,不知不觉间,两个小时过去了……

就在此时,一道灵感宛如闪电般划过张凤祥的脑海,令他突然间眼前一亮,心中已然浮现出了一个绝妙的应对之策。

然而,要想实施这个办法并非易事,因为它无法直接推行,必须先确保内部的思想能够达成一致方可执行。特别是抗联方面的想法,如果处理不当,日后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致命的威胁。

想到这里,张凤祥面色凝重地唤来了他的副官郝金宝,并郑重其事地下达命令道:“立刻通知所有工厂的负责人、情报工作负责人,还有各位师长。除去那些有必要坚守岗位执勤的人以外,其余人都务必于一周后也就是七月十六日抵达基地参加重要会议。此外,还要给各个抗联的负责人发电报,请他们一同前来参会。”

郝金宝迅速而准确地将这一系列命令详细记录下来,然后毕恭毕敬地将记录好的电文递交给张凤祥,请他过目并签字。待张凤祥签下自己的名字后,郝金宝不敢耽搁,快步如飞地朝着电报室奔去,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份紧急命令传达出去。

时光匆匆,转眼间五天过去了。

就在这一天,张凤祥的父亲张天佑与二舅吴国伟结伴一同来到了基地。张凤祥得知消息后,亲自出门迎接,将二人一路引至自己的办公室。

进入办公室后,张凤祥谨慎地挥挥手,示意其他人暂且退下。

等到四周再无旁人时,他才重新面向吴国伟,表情严肃且带着一丝焦虑地再次确认道:“二舅,那份绝密情报里所描述的情况,当真已经毫无缓和的余地了吗?”

吴国伟面色凝重地开口道:“这几日,我与伊万诺夫等滨海州的一众核心领导人均已进行过深入协商,但最终他们给予我的回应却如出一辙——仅有一句冷冰冰的话‘国家的决策已定,他们对此亦是无可奈何’。不仅如此,我更是从卫戍司令恩卡科夫处获知了一则堪称噩耗的消息,据悉北苏已然开始着手调动远东方面军,预备强行执行此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