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大家充分发表完各自的观点后,吴国伟将这些宝贵的建议一一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册。最后,吴国伟拿着这份详细的记录走到李来福校长面前,语重心长地说道:“李校长,从现在起,任命你为咱们东三省当之无愧的最高教育主管官员!所有学校的教学工作该如何开展、如何管理,可全都得靠你来统筹安排咯。对于那些不服从管理的人员,你无需犹豫,可以直接下令让张龙师长采取强制手段予以执行!”说罢,吴国伟转头看向坐在一旁的张龙师长,严肃地问道:“我刚才所说的话,你都听清楚了吗?”
张龙听闻此言,没有丝毫犹豫地回应道:“报告已经收到,张校长下达的命令如同您亲自下达一般,卑职必定全力以赴执行。”
李来福校长赶忙摆了摆手,脸上带着谦逊的笑容说道:“哎呀呀,这可真是言重啦,不必如此!”
这时,张凤祥一脸严肃而又坚定地开口说道:“张校长以及在座的各位教授们,教育乃是关乎国家兴衰、民族未来的百年大计!它直接决定着我们民族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崛起。依我之见,无论怎样高度重视教育都毫不为过。因此,对于那些冥顽不灵、拒绝接受插入这些新知识的人,绝对不能心慈手软。”
就在这一瞬间,在场的众多教授们深深地被张凤祥这番话语所打动,他们从张凤祥那真挚的眼神和激昂的语气中,真切感受到了对知识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珍视。众人不禁纷纷暗自感叹,今日在此竟能遇到这样一位志同道合之人,仿佛找到了心灵相通的“知音”。
紧接着,只见张凤祥缓缓站起身来,面向众位教授恭恭敬敬地深鞠一躬,并诚挚地说道:“东三省的教育事业就全权托付给诸位了,请大家务必不遗余力,为这片土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一众教授见状,也急忙起身回礼,表示定当竭尽全力,为东北地区的教育发展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绝对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随后众人才姗姗离去。
待张凤祥和吴国伟返回办公室之后,吴国伟略带惊讶地看着张凤祥说道:“凤祥,说实在话,我还真没料到你会对教育如此看重!”
张凤祥微微一笑,目光坦诚地回应道:“二舅,其实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丝毫不比我逊色。咱们都深知教育对于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让下一代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能力,去建设美好的未来。”
吴国伟感慨地说道:“我在基地那边可算是真正见识到了什么叫‘知识就是力量’呀!”一旁的张凤祥也深表认同地点头道:“是啊,一点不假,知识不仅是力量,更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呢。要是没有足够的知识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那所谓的进步不过就是一句空谈罢了。”就在两人沉浸于这番感慨之中时,一阵脚步声传来,只见马浩洋大步流星地走进了办公室。
马浩洋一进门便对吴国伟说道:“吴先生,延州方面的任培国等人已经到了。”听到这个消息,张凤祥接口说道:“看这样子,延州方面应该是已经做出决定了。”吴国伟若有所思地看向张凤祥,问道:“你是说……”张凤祥微微颔首,表示肯定,实际上他所言非虚。因为此前,任培国等人从这里离开返回延州后,任培国独自将那封神秘的信件呈交给了三位统领。三位统领当着任培国的面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然而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里面装着的竟然不是文字书信,而是一幅地图。待三统领将这幅地图缓缓展开,众人的目光立刻被一条醒目的红线吸引住了。这条红线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将东西伯利亚、远东兵团、外蒙以及国府等地紧紧地圈在了一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此时,其中一位统领忍不住开口向任培国发问:“培国,这莫非就是张凤祥给我们三人的信?除此之外,他还有没有跟你交代些别的什么话?”任培国稍稍迟疑了一下,然后有条不紊地回答道:“回统领,张凤祥先生当时并未多言,只让我务必将此信亲手交到您几位手中。”说完,任培国静静地站在原地,等待着三位统领进一步的指示。
紧接着,任培国的眼神忽然一亮,像是突然想起了了什么,然后开口说道:“张凤祥司令有过一点交代,说是等到他收到你们三位的回信之日,便是两军正式开展合作的时候啦。”
大统领听完微微颔首,表示已经知晓此事,随后关心地对任培国道:“一路奔波劳累,着实辛苦,你且先下去好生歇息吧。”任培国赶忙恭敬地回应道:“多谢统领关怀,那我便先行告退了。”说罢,转身离开了窑洞。
待任培国离开之后,窑洞内只剩下三位统领。他们围坐在一起,神情严肃而专注,开始针对这次合作事宜进行深入细致的商议。时间就在这样紧张而有序的讨论中悄然流逝,不知不觉间已到了八月二十日这一天。
终于,经过多日的反复斟酌和谋划,三位统领决定再让任培国携带回信再度前往奉天城。任培国不敢有丝毫耽搁,一接到命令便马不停蹄地踏上了前往东北之路。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尽管他一路上快马加鞭,也是直到今日,任培国终于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奉天城。得到消息的张凤祥和吴国伟早早便守候在了办公室外,翘等待着任培国一行人的到来。当看到任培国等人出现在视线之中时,两人急忙快步上前迎接,并将他们引入办公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