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镜涛也毫不退让,说道:“可是,没有我们技术人员在现场,怎么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呢?这对新火炮的研发至关重要啊!”
两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争执起来,互不相让。眼看着气氛越来越紧张,谁也不肯妥协。
就在这时,第三军副军长石兰斌站出来说道:“要不这样吧,技术人员等车载火箭炮发射完毕后,就乘坐上吉普车,在原地等待十分钟。这样既能保证安全,又能及时获取数据。只要发射车在十分钟内能够成功转移阵地,那么所有人就一起撤退;但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技术人员则要先行撤离。”
王英和于镜涛都明白,这其实是一种折中的方案。
从王英的角度来看,鬼子要想侦测到火炮阵地并进行校准反击,至少需要二十分钟的时间。因此,如果在发射完毕后的十分钟内迅速撤退,安全系数还是相对较高的。
而对于于镜涛来说,他考虑到在发射完毕后,还需要大约十分钟的时间来记录相关数据。所以,这个提议对于他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
于是,两人都对副军长石兰斌的这个提议表示了赞同。
第二天,当鬼子驱使着伪军再次发起进攻时,于镜涛等技术人员早已在前线阵地五公里处做好了车载 130 毫米火箭炮的发射准备。
随着前线观察员不断地汇报伪军的距离和方位,紧张的气氛愈发浓烈。终于,当伪军距离前沿阵地仅有两公里时,于镜涛毫不犹豫地大喊一声:“发射!”
刹那间,一枚枚拖着熊熊火焰的 130 毫米火箭炮如火龙般腾空而起,径直朝着伪军的进攻部队疾驰而去。
仅仅过去了短短二十多秒的时间,观察员就迅速地向指挥中心汇报了这次发射的总体误差情况——竟然高达五十米!这一结果众人还能接受。
与此同时,伪军的进攻部队也遭受了重创,被炸出了一片真空地带。原本气势汹汹的伪军部队,瞬间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打得措手不及。
负责记录数据的技术人员们反应敏捷,立刻开始详细记录观察员汇报的每一个数据,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而其他战士们则毫不犹豫地投入到紧急降落发射架、卡车掉头等撤离前的准备工作中。时间紧迫,他们必须争分夺秒,以确保所有人的安全。
十分钟转瞬即逝,负责保卫技术人员安全的战士们迅速行动起来,将技术人员们扛到吉普车上,然后驾车疾驰而去,迅速撤离现场。
又过了八分钟,那四台发射车也紧跟着撤离,速度之快,犹如闪电一般。
然而,就在四台发射车刚刚撤离不到三分钟的时候,鬼子的重型炮弹如雨点般落下,狠狠地砸在了刚才发射的地域。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力,让地面都为之颤抖。
不过,这并没有让第三军的战士们退缩。第三军的重炮部队立刻开始计算鬼子的重炮部队位置,并毫不犹豫地展开反击,决心摧毁鬼子的重炮阵地。
小主,
经过一场激烈的炮战,一个半小时后,于镜涛等人再次展现出他们的果敢和决断。他们迅速选择了另一块阵地,毫不犹豫地对伪军发动了新一轮的攻击——这次使用的依然是车载 130 火箭炮。
随着火箭弹的呼啸声,伪军的阵地瞬间被火光和硝烟所笼罩。接着,战士们又熟练地重复了之前的那一套动作:紧急降落发射架、卡车掉头、撤离现场……
只不过,这次他们的动作更加迅速,发射车撤离的时间比上一次提前了整整三分钟,以确保自身安全。
而鬼子剩余的重炮部队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专门引诱他们这些重炮反击,于是依然暴露着自己的位置。与此同时,远东兵团的105毫米榴弹炮如同一头凶猛的巨兽,张开了血盆大口,朝着鬼子的重炮阵地咆哮而去。
炮弹像雨点般落下,爆炸声响彻云霄,火光冲天。每一轮炮击都像是一场毁灭性的风暴,将鬼子的重炮阵地夷为平地。于镜涛等人依然变换着位置,全神贯注地操控着火炮,不断地调整不同的射击角度,测试着车载130毫米火箭炮的性能参数,力求战场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尽可能地把每一发炮弹都能准确无误地送到伪军人群之中。
随着夜幕的降临,这场激烈的炮战终于暂时停歇。
经过一天的激战,于镜涛等人一共发射了五轮炮弹。根据数据分析,这些车载130毫米火箭炮的性能完全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标准,威力巨大,精准度也比较高。
与此同时,第三军前线指挥部内也是一片繁忙。根据情报显示,今天第三军成功摧毁了鬼子的五处炮兵阵地,给敌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这一辉煌战果的取得,离不开王英军长的提前规划和果断决策。由于王英的精心部署,今天第三军仅仅损失了十六门来不及撤离的105毫米榴弹炮,而且没有出现任何人员伤亡,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王英军长心情愉悦地亲自前往于镜涛等人休息的地方,向他们通报了今日的战果。对于镜涛等人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他们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王英也希望明天能够继续实施这样的战术,给鬼子以更沉重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