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不合时宜的感情

裘正一愣,连连摆手:“上官兄多虑了,救人本是医者之责,岂敢妄受大礼。”

然而上官剑南态度坚决,自那日起,每当清晨露水未干,便执木剑于庭中起式,将毕生所学,一招一式尽授于裘正的长子——裘千丈。

只是,裘千丈天资平庸,骨骼松软,练了三年仍未入门。上官剑南虽不言语,眼中略有遗憾。

不久后,裘正喜得二子,命名为“千仞”,取“千仞高山,剑指其巅”之意。襁褓之中,这孩童便气息沉稳,骨节刚劲,与常人迥异。

待其年满七岁,竟可徒手翻越山墙,跃石如飞。上官剑南首次观其演拳,掌势带风,虎虎生威,心中大震。

“此子,乃天生练武之才!”

自此,他不再将武学授于裘千丈,而是将自己的“九阳内劲”“断山掌”“破云十三剑”等绝学,尽数倾囊相授于裘千仞。

裘千仞聪慧绝伦,过目不忘,刀剑一式学来便能演出神采,招招气势逼人。十岁时,便能在庭前与山中猎豹周旋半柱香,毫发无伤。

上官剑南望着他,眼中有希冀,也有几分莫名的忧色。

裘千仞十岁那年冬天,山中落雪未融,天地间一片苍茫。那日他刚从后山练剑归来,满身热气,脚步轻快地奔入正厅,衣袍上还挂着斑斑雪花。

“师父,”他拱手一礼,唇角带着少年特有的自信,“弟子已将第十三式‘破军’练成,请师父过目。”

上官剑南放下手中茶盏,目光温和,却藏不住眼底一抹惊异。他走出屋外,立于廊下,只见裘千仞提剑入式,步步沉稳、气息连贯,剑锋破风之声犹如龙吟。至最后一式“破军”贯出时,一道雪被从远处松枝上震落,纷纷扬扬洒落其后,宛若剑气所化。

小主,

“好!”上官剑南低声赞叹,转而缓缓道:“这一剑,已入‘形随意动,气合神行’之境,十三剑之理,你已尽数领悟。”

裘千仞眼中亮起异彩:“那弟子可否挑战师父,试一试剑意胜负?”

上官剑南微怔,旋即摇头轻叹:“千仞,你虽剑术入微,但心仍浮躁。记住,武之一道,成于意志,毁于执念。”

裘千仞低头应是,神色恭敬,但目光深处,隐隐闪过一丝不甘。

是夜,山风穿林,灯火微摇。

上官剑南独自立于庭中,望着那根插在雪地里的木剑,半晌未语。他忽然回忆起自己年少时的模样,那份热血、那份不服输,也曾在心中熊熊燃烧,最终却因一次过于激进的挑战,落下终身暗伤。

他低声自语:“千仞此子……悟性极高,却有一丝杀气隐藏骨血之间……若不加以调和,恐日后误入歧途。”

第二日清晨,他命裘千仞随自己入山,于白雪中盘膝而坐,传授心法《静明诀》。

“你记住武学之道,不在疾,在于意静。”他缓缓道,“你如今表面功夫已成,却未明心意之理。武功越高,越要能忍,能柔,能退。否则,将来心生杀念,一念入魔,便成无可挽回之局。”

裘千仞凝神聆听,似懂非懂地点头。但那股藏于血脉中的傲气,似乎并未因此削弱,反而在悄然间沉入骨髓,等待某一日破土而出。

日子一晃而过,裘千仞十四岁那年,独自入山试炼,不慎与一群山匪交手,将数十人尽数击毙。回到山庄之时,眼神冷冽,衣袍之下血气未散。

上官剑南见状,眉头紧锁:“你为何不先震慑,再擒首?为何屠尽?”

裘千仞冷然答道:“杀一是罪,屠万成雄。我若留一人,日后再聚匪党,反成后患。”

上官剑南沉默良久,最终只叹:“你还不懂……武功越强,越要守住初心。”

但他知道,裘千仞的心,已开始偏离最初那道正直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