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顺城火车站前,我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低矮破旧的陌生县城。
四周传来嘈杂的陌生口音,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陌生感。我抬头看了看天空,这里的天空似乎比家里的大了不少,但天色却是灰蒙蒙的。
一阵阵夹杂着寒气的晨风吹拂在身上,我不禁打了个冷颤。“
这就是东北吗?”我在心里默默念叨着。
“知青同志,都别瞎看了,赶紧上车,要走了。”
喊我们的是知青点来接我们的老杨。
他天不亮就等在火车站的出站口,我们出来时就看到他举着一个写着“八山子知青”的纸壳子。
看到我们过来,他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一边帮我们把行李装上拖拉机的后车厢。
我们先后爬上拖拉机的后车厢,老杨把拖拉机打着火,拖拉机便“突突突”地发动起来。
我们坐在车厢内的几张纸壳子上,后身靠在车厢板上,拖拉机便“突突突”地驶进了宽敞的街道。
这种拖拉机对于我们川省人来说可是个新奇的东西。
坐上去虽然有些颠簸,但还能忍受,可那要命的“突突突”的声音却让人无法忍受。
我看到他们四人也和我一样,双手捂着耳朵,紧闭着嘴,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
这台“突突突”的手扶拖拉机,也是后来别人告诉我的。
拖拉机驶出县城,进入了通往八山子公社的土路。
进入土路后,那无法忍受的“突突突”已经不算什么了,更要命的是颠簸,上下不停地颠簸。
前面驾驶拖拉机的老杨时不时地回头看着我们五人相互搀扶、挤在一起的惨样,他哈哈大笑着加快了速度。
通往公社的路虽然是土路,但很宽阔。
八月末的东北,虽是初秋,但风已经早早地吹来了。
远处低矮的山丘阻挡不了吹过的风,风把公路两侧不算粗壮的杨树吹得在风中扭动摇摆。
八山子公社离县城不算太远,拖拉机行驶了不到一个小时,就看到前方出现了一大片杨树林和许多低矮的土黄色房屋。老杨大声喊着告诉我们,“前面就是公社了。”
这一路上,看到的树木大多都是杨树,看到的房屋也大多是这种没有房盖的土坯房子。
公社的房子不是土坯的,而是红砖的,还有铺着青瓦的尖顶房盖,在这些低矮的房子中显得异常高大。
在老杨和公社人员的热情帮助下,我们很快就把手续办完了,户口也落到了这个公社的三大队。从一个城市青年变成下乡知识青年,以后也就是农民了。
三大队离公社有几里地,还是老杨负责送我们过去。
到了三大队,仍然是热情的老杨和同样热情的大队部领导们给我们安排了住处。
我们的住处是大队的知青点。
知青点就是三间很大的没有屋顶的土坯房,房子前后是黄土堆起的低矮围墙。
我们拎着行李站在院中,看着知青点屋门前站着几个迎接我们的知青。
大队书记老黄给我们先做了介绍,我知道了这里现在只有六个知青,两个女的,四个男的。
大队的领导们离开了知青点,老杨也嘱咐了我们几句,然后回公社了。
知青点屋内中间是“外屋地”,在东北,屋里的“外屋地”就是厨房。
厨房里有两口大铁锅,分别靠在东西两面红砖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