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众人的商议,逐一排查,补充细节,朱雄英也不打扰,桌子上放了一堆锦衣卫密信。
打开一封,来自金陵,太上皇重回金陵,受三皇子建议,重新组建金陵京营,并扩军至三十万,一切都按旧制。
在大庆神京成功抵御住了瓦剌,金陵的王公大臣开始上书,一部分认为,应该返回神京,这些人通常是后进之士,根基在神京。
还认为神京是大庆正统,如今保住大庆根本,理应返回神京,不应该留在此地。
另一部分则认为继续留在金陵,其中以三皇子为首,四王八公为核心,六部官员为辅。
四王八公这些人根基在金陵,当初他们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迁都神京,只是无可奈何罢了,太上皇选择迁都,未尝没有想摆脱他们的想法。
至于三皇子,他的思想很简单,他在这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在这里他已经收拢了一大批人,视自己为正统,没有天敌,况且,新任的金陵京营节度使是他的人。
如今太上皇的状态,他等的起,何必回到神京当儿子,他占据的可是最富饶的南方,等到李煜驾崩,他可顺理成章接管北方。
至于六部官员就很简单了,如今神京已经组建新的六部,他们这些人回去,往哪放?当初他们可是选择南迁,以李煜的性子,回去犹如待宰的羔羊。
当然,还有一些无所谓的,是走是留都行,没有利害纠葛。
还有一些同是金陵的密信,太上皇默认三皇子的言论,对此类话题进行冷处理,如今又分出一部分权力,过渡给三皇子,待遇方面,要比李煜好得多。
对于他们不想回来,朱雄英早都猜到了,回去只会成为傀儡,如今李煜有京营三十万大军,正是秋后算账,顺理成章接管南方。
朱雄英不自觉的笑出声,李煜应该在皇宫摔东西,李煜也没想到这些人选择不回去,直接组建金陵京营,从兵力上,大家一样。
可实质上,这差距就大了,金银方面上,太上皇有钱,南方都是富庶之地,此消彼长,太上皇一方的越来越强。
南方在太上皇手里,北方他又分出两地,剩下的地盘少的可怜,如果他不能把南方收回来,他会比之前当傀儡还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