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实在是太亏了!
关于应对柔然之策终于敲定。
原本争吵不休的朝堂老狐狸们再次归于平静。
紧接着,一个身穿整饬官服几乎找不出折痕的老者缓步上前。
“启奏陛下,昨日王学士家中公子邀请京中才子雅士聚集继春湖旁聚会论诗,此事原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在那晚的文学宴会上出现了一个极为难得的人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此人诗文皆出众,才华非凡,被誉为当今诗坛之仙。”
“倘若有幸让朝廷延揽此贤能,实乃国家幸甚……”
群臣听罢相顾失色,唯有赵铮挑了挑眉毛。
所谓的诗仙指的就是自己吧?
这个老头儿怎么扯上了这件事?要是自己身份被认出来的话肯定又会添麻烦。
“臣已将其所作诗歌抄录成册以供陛下查阅!”
老者说着便取出一摞厚重文件恭敬地递交上来。
见到这一幕,在场众人表情各异。
不少官员对这样琐碎之事竟也被拿到大庭广众之下议论而感到不满。
作为观文学堂士孟阳明,其地位等同于王学士,在文学领域内名噪一时!
前晚的文集活动消息一夜之间就在京城广为人知,
诗仙之称誉遍天下,
那些佳作甚至连五六岁孩子也能背得几句。
但还是有很多人不清楚具体细节。
从孟阳明的话语来看,似乎他对那个所谓诗仙颇为欣赏。
尽管如此,不论这位天才究竟有多少才能,诗仙称号未免太夸张了吧!
注意到手中这份分量十足奏疏,
李权迅速走到孟阳明身旁拿过奏本交到赵祯面前桌案上。
皇帝陛下带着几分好奇之情慢慢地翻开奏本,
他默默地浏览起来,
整个殿堂里的人都安静下来等待陛下反应。
至于当事人之一赵铮,则暗自摇头苦笑了事,
看来这次的确做得有些过了头,以后还得收敛些才好。
"这样的诗句出自年轻人之手吗?"
许久之后,突然放下手稿,赵祯语气里充满了惊叹。
"确凿无疑!"
孟阳明坚定地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