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道大树底下好乘凉。
而他胡惟庸,正好就是官场上最大的那棵树!
当然胡惟庸也很清楚,大明之前举行过科举,可没过多长就又匆匆停下。
说到底还是元廷的统治太过粗放残忍。
百余年的时间,使得整个北方,读书种子都快断绝干净!
甚至于孔孟之乡的山东,都找不到几个能拿得出手的学子。
而南方却恰恰相反。
在元廷统治期间,无数家族趁机壮大,有足够的资源作为依靠,去供养族中子弟读书习字。
此消彼长百余年,南北之间的差距已是天堑。
如果按照正常思维。
现在主张重开科举,最终受益一定不会是他胡惟庸!
人是团体动物,是会抱团取暖,并且这种属性常以地域划分。
与胡惟庸针锋相对的浙东一系。
他们的祖籍,恰巧就是南方读书种子最多,文气最为旺盛的地方。
重开科举他们最是得利!
他们又何尝不是这朝堂上的大树?
辛苦办事,甜了敌人。
胡惟庸自然不可能做这样的傻事。
所以他想到了另外一种解决的办法,一种不管成与不成他都能得利的办法。
既然地分南北,人也分南北。
那为什么科举取士就不能分南北了呢?
如此便能直接砍断浙东一系,在科举中最大的优势,在大的天堑也能填平!
当然同时胡惟庸也很清楚。
他一旦把这个想法向朱元璋谏言,请求重开科举并分设南北榜,分别取士。
浙东一系,肯定会使出各种办法,以各种家国大义。
誓要把此法摁死在萌芽中。
就算他是丞相,是朝中最大的那棵树,面对那群老学究,能把死的说成活的的嘴。
也是轻易抵挡不住的。
所以他准备把这份功劳让出去,让一个出身北方,但却不是他麾下门人,甚至还是他眼中钉肉中刺的朝中大员。
来向朱元璋谏言,重开科举,分设南北榜取士!
这样做虽然会使胡惟庸,失去名扬天下,尽获北方士子之心的机会。
但如此却能让他置身事外,做一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渔翁。
这是国策,是与国有大益的国策。
浙东一系敢阻拦,朱元璋肯定会从心底里厌恶他们,甚至会发发雷霆之怒!
说不定直接罢官也不无可能。
而提出这个国策的人,则会成为浙东一系,乃至整个南方官员的死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