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塑军魂,凝兵魄,强无敌!

御书房。

朱元璋站在窗口。

宫女太监们看看窗口,又看看御座方向。

雄英、高炽两人站在御座前,看着一道道折子。

小声议论后,兄弟二人执笔在折子上写下批注。

宫女、太监们看着暗暗啧舌。

皇爷让太孙御批奏章也就罢了。

竟然让燕世子也参与御批奏章。

也就是皇爷给大伙儿下了封口令。

若是传到朝堂,定然会引起轩然大波。

不过,御书房人来人往,这种事又能瞒得过几时?

皇爷对燕世子雍鸣,真的好的有些过分了,对待燕世子,完全如同对待太孙。

太孙是大明第三代继承人。

按照民间传统,就是长房嫡枝长孙,怎么对待都不为过。

燕世子呢?

皇爷为何如此?

恐怕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燕王。

燕世子能得到皇爷如此宠爱,除了燕世子本身优秀,更大原因,应该是燕王这位父亲,给燕世子挣下的吧?

也不知,燕世子如今小小年纪。

能不能明白,他父亲到底给他,挣下了多么大的殊荣。

嗒嗒嗒……

脚步声从御书房外传来。

站在两侧的宫女思绪被打断,循着声音,扭头看去……

刘伯温拄着拐杖来到殿门外。

下意识顺着殿门向里瞟了眼。

瞬间愣怔。

忙低头,“臣刘伯温求见陛下。”

正在帮朱元璋批示奏折的朱雄英、朱高炽闻声抬头。

朱高炽忙从蹬着的小凳子上下来,站到一旁。

朱雄英拉了一把。

高炽缩了缩手,笑着回复雄英。

刘伯温虽然低着头,却在偷偷观察。

视力有些不好。

可高炽第一时间站到御案旁边的动作,还是看到了,不由微不可察点点头。

两小家伙的整个反应过程,都在极短时间内发生。

朱元璋转身,恰巧看到高炽乖巧站在一旁,雄英伸手拉,高炽笑着回应同时,缩手的动作。

朱元璋唇角笑意一闪而逝。

‘老四和妙云,把高炽教的很好!’

他也只能管三代人的事情了。

恐怕,是看不到,雄英和高炽生儿育女,教导不了老四这一脉,和标儿这一脉的第四代孩子了。

两脉后代的路如何走。

只能靠他们自己的智慧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收敛思绪,“进来。”

刘伯温提步入内,看了眼两个小家伙,转身来到朱元璋身侧,微微躬身,拿出一道折子:“陛下,这是这几日,六部官员递上来,关于北征胜利之后,如何对待草原建议的汇总……”

哼!

朱元璋微哼,打断刘伯温的话,“北征才刚刚开始,他们就想着,战后如何对待草原?是不是太狂妄了点?”

乐观、有自信是好事。

可官员们表现出的狂妄,让他十分不安。

老四担任督办检校时,就对朝堂、军中、民间表现出的盲目乐观、过头自信,导致的散漫懈怠很不满。

为此,借着倒卖军粮的契机。

不惜以铁血手腕,狠辣杀了好几家,数百颗血淋淋的脑袋。

才遏制住这种风气。

老四才离开多久?

才刚刚和草原在张北进行兵力接触,这群人就搞出一个,战后对待草原,好大喜功的条陈?

万一达不到他们现在夸夸其谈的预期。

到时朝廷如何收场?

什么时候,大明上上下下竟然如此浮躁了!

“陛下,大家预测张北之战的捷报,很快就会传回金陵了,所以情绪高涨……”

刘伯温的声音传入耳中。

朱元璋先是微微皱眉。

下一秒,眼睛寒冷一闪而逝,骤然转身看着刘伯温。

刘伯温轻轻点头,然后低头避开朱元璋冰冷视线,不语。

陛下很明显,意识到了。

朝中很多人,一方面不看好燕王与北元的张北约战。

甚至,在默默祈祷,恨不得燕王战死于张北。

可这些人又怕燕王率领从未有过实战经验的陆军第一镇,真的一战打下张北。

捷报传回金陵,燕王的声望必然高涨。

所以才紧急炮制出这样一份,夸夸其谈,战后如何对待草原的折子。

目的嘛。

很简单。

一旦陆军第一镇在张北大胜的捷报传回来,就把这份折子中内容抛出去。

吸引百姓注意力转移。

尽可能削弱燕王张北大胜的声望。

曾今,有一段时间,朝中上下,默契抬高燕王声望,试图捧杀燕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这群人感到害怕。

如今,开始想尽办法,限制燕王在大明的声望。

这算不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其实捧杀计之所以失败。

来源于两方面。

其一、太子的战略定力,换作历史上的储君,恐怕早失去战略定力了。

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

汉朝最贤良的太子刘据。

唐朝的隐太子李建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以及太宗立的太子李承乾。

……

当然,也有表现好的。

比如曹魏政权的曹丕。

本朝太子,战略定力方面,做的比曹丕还要优秀。

其二、也是最主要的。

燕王的声望,都来自于实打实的功绩。

没有半分水分。

没有水分的功绩,形成的声望,根基扎实,就很难倒塌。

捧可以。

杀却难。

即便是太子,没有战略定力,想要攻讦这样的燕王,其实也很难找到突破口。

……

朱元璋经刘伯温提醒,意识到群臣的小算盘后,脸色更加难堪。

朝堂如此?

前线大军中呢?

“雄英、雍鸣。”朱元璋含笑招了招手。

朱雄英带着朱高炽,小跑来到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伸手揉了揉两小家伙脑袋,笑道:“你们出去玩吧。”

到底是孩子。

得到奉旨去玩的命令后,两孩子高兴请安,一溜烟小跑消失。

朱元璋含笑看着,直到两小家伙消失在视线中,脸上笑容渐渐变冷,摆了摆手。

宫女太监得到示意,忙退下。

朱元璋转身往御座走去,边走边说:“你刚才看到咱让雄英和雍鸣一起御批折子,一定很吃惊对吧?”

“咱就是想培养他们兄弟亲亲相爱,同时,雍鸣也需要掌握这些能力,老四将来在外的基业,肯定小不了,以外来力量,统御一群异域之民,雍鸣需要更优秀的能力!”

……

话中,朱元璋落座,拿起御案上,兄弟二人商量后,批示的折子,看着上面朱笔留下的字迹。

笑笑。

放下折子。

话锋一转,冷冷道:“咱想让老四一脉和标儿一脉能把这份手足之情传承下去,老四现在在前线,为了团结人心,做表率,带领第一镇,一群从未有过实战经验的将士,冒险攻打张北城……”

如果有可能的话。

他相信。

老四更愿意,让陆军第一镇慢慢熟悉实战,从小规模的战斗开始,不断历练进步。

而非现在这种,第一次大规模实战。

就是战争中最难的攻城战!

野战,对于陆军第一镇这支没有实战经验的新军而言,都比攻城战更好!

可老四没得选!

张北约战的消息刚传回来时。

他还没有意识到。

直到刚才,他才意识到。

恐怕前线人心也不齐。

老四接下脱古思帖木儿的约战,就是给前方各军做表率。

有人想削弱老四的陆军第一镇。

老四就告诉他们,此战,他不怕吃亏!

啪!

朱元璋说着,猛地拍打御案,“前线和朝堂这些人,厚颜无耻!陆军第一镇不是大明的军队!是老四的私兵!几乎没花朝廷一个铜钱!”

……

刘伯温看着朱元璋盛怒。

默默叹了口气。

待朱元璋宣泄愤怒后,拱手委婉谏言,“陛下,前线有太子为主帅,燕王为副帅,臣相信,以两位殿下的智慧,一定能妥善解决问题……”

朱元璋看了眼刘伯温。

他知道,刘伯温是谏言。

大战已经开始。

现在不宜对前线做些什么。

“这道折子中,建言献策的官员……”朱元璋拿起刘伯温刚才带来的折子,点了点,冷冷道:“你回去后,把这些人的官服给咱扒了,赶出六部!朝廷不需要这种,只会夸夸其谈的蠢货!”

“另外,严告所有官员,大战期间,一切消息,以前方为准,任何人擅自发表有关战争的言论,严惩不贷!”

“臣遵旨!”

刘伯温领命后。

匆匆离开。

朱元璋目视刘伯温离去背影。

起身,再次踱步来到窗口,盯着北方,眼中蓄满忧虑之色,轻声嘀咕:“老四,或许……”

或许他就不应该让老四回来。

他想着让老四,帮扶他大哥,漂漂亮亮打好这一仗。

想着,让老四带带兄弟们。

可似乎,唯独忽略了替老四考虑!

不同于标儿。

他自己都很清楚。

对标儿的爱。

是因为,一个父亲对长子的爱。

这种父爱,没有任何缘由。

是人与生俱来的舔犊之情。

孩子这么多,他这么忙。

这份父爱,也只能给最寄予厚望的长子。

对老四他们,他更多只是尽一个父亲的责任和义务。

老四在他心中地位不断变重要。

首先是因为,他看明白,老四对储君之位真的没任何想法。

内疚,再加老四的能力。

让他越来越重视这个儿子。

哪怕外人私下都在议论。

老四在他心中的位置,和标儿已经等同。

这话也没说错。

不过,其实一直以来,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老四因能力等同。

标儿是因喜爱而等同。

他对标儿,是一种数十年,倾注一生心血的喜爱。

就好像,他为之奋斗的大明江山事业一样。

小主,

倾注了他一生心血。

“伱想飞就飞吧,只要你这次平平安安回来,爹再也不会阻拦你飞了!”

……

远在张北的朱棣。

并不知,朱元璋此时此刻的变化。

呜呜呜……

号角声,绵延不绝响彻天地间。

嗒嗒嗒……

整齐的步点声,相隔四五里,城头的元兵仿佛已经清晰可闻。

“快!”

“把火烧旺,准备金汁!”

“滚石、圆木都准备好!”

……

城头到处都是跑动的人影,以及呼喊声。

脱古思帖木儿带着众人旁观纳哈出指挥守城。

马哈木等年轻雄主,全都默默学习着。

整个草原。

最善中原守城、攻城战的一批老人,基本已经死绝了。

即便有幸存者,也分散在各军中。

他们麾下,更擅长野战。

至少,这类守城战。

整个草原,恐怕也就纳哈出从辽东撤出来的兵马,还可以系统性完成。

“炮兵!陆军第一镇的炮兵!”

有人突然高呼,打断马哈木等人观摩学习,视线转移,往城外看去。

明四皇子陆军第一镇炮营士卒,牵引着战马,拖拽着炮车,从阵列后方有序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