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就是普通工人家庭,没啥大本事,就寻思着能让他们接个班,有个铁饭碗,安安稳稳过日子就知足了。可这世道,那岗位一个萝卜一个坑,胜利去了钢厂当学徒,胜军眼看也到年纪了,往哪里安排?我跟他妈愁得头发都白了好几茬!”
他顿了顿,目光慈爱又带着骄傲地扫过两个儿子,继续说道:“可现在好了!真是柳暗花明啊!超儿你帮胜利谋了物资局这么好的前程,他在钢厂的那个学徒工名额,按照政策,自然就由胜军顶上了!胜军现在,也是钢铁厂轧钢车间的一名正式学徒工了!虽然是接他哥的班,但那也是正经八百的工人编制,是铁饭碗!”
说到“铁饭碗”三个字,张保国的声音不由自主地拔高,带着无比的踏实和自豪。在这个年代,一个家庭里能有两个儿子都拥有正式的工人身份,无疑是莫大的荣耀和保障,意味着这个家庭彻底在城市扎下了根,有了抵御风雨的底气。
“一下子,两个小子的前程都落听了!我这心里头……这块憋了这么多年的石头,总算是‘哐当’一下,落地了!”张保国用手在胸口比划了一下,仿佛真有一块石头被搬走。
他长长舒了口气,眼圈更红了,“这都得感谢你们家超儿啊!是他,一下子改变了我们老张家两个小子的命运,改变了我们一家的运道!这恩情,比山还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张胜军虽然性格内向,话不多,此刻也鼓起勇气,上前一步,对着王超和王建国夫妇,认真地鞠了一躬,声音不大却很清楚:“谢谢王叔,谢谢婶子,谢谢超哥!我一定在钢厂好好学技术,不给我哥和超哥丢人!”
看着张家父子三人,真挚无比的表情,听着他们发自肺腑的感激之言,李秀兰和王建国心里也是百感交集。高兴自然是为主,为好邻居家解决了最大的难题,日子有了奔头而高兴。
同时,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感,也在胸中涌动——这一切,都源于自己的儿子!是王超,用他那看似不着边际的“门路”和重情重义的心肠,实实在在地帮助了身边的人。
李秀兰连忙上前扶住,还要鞠躬的张建军,嗔怪道:“哎呦,胜军这孩子,这是干啥,快别这么外道!”
她转向张保国:“保国大哥,你说这些话可就太见外了!咱们是多少年的老邻居了?从在棉花胡同大杂院开始,咱们两家门对门住了十几年,谁家有点事不互相搭把手?超儿帮胜利,那是他们兄弟俩处得好,他有了门路,不想着自家兄弟还能想着谁?你们这样,反倒让我们不好意思了。”
王建国也难得地说了很长一段话,他拍了拍张保国的肩膀,语气沉稳而真诚:“保国哥,秀兰说得对。邻里之间,互相帮衬是应该的。孩子们都争气,有了好出路,咱们当父母的,看着就比什么都开心。以后让胜利和建军在各自岗位上好好干,互相扶持,比送我们什么都强。”
王超也适时地开口,他笑着对张胜利胸口轻轻捶了一拳:“胜利哥,你看你,弄得这么正式,我都不自在了。你去物资局,是你自己肯干、人实在,刘科长那边也是看中了你这一点。以后在搬运队,活可能累点,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多学多看,机会多着呢!”
他又转向张胜军,鼓励道:“胜军,钢厂是好地方,重工业是国家建设的顶梁柱。你年纪轻,有力气,跟着老师傅好好学,把技术琢磨透了,将来评上高级工,那待遇、那地位,一点也不差!说不定以后,胜利哥那边有啥需要协调的,还得靠你在钢厂的关系呢!”
王超这番话,既安抚了张胜利,让他不要有太大心理负担,又给初入职场的张胜军描绘了光明的前景,甚至还点出了兄弟二人未来可以资源互补的可能性,说得张家父子三人心里更加热乎和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