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街道办的告示贴了出来,招募参与米粉加工组的人员,主要是家庭困难的妇女和部分手脚麻利的待业青年。消息一出,报名者踊跃。

马主任也通过王超,正式聘请了张保国作为街道生产组的“技术顾问”,负责前期工具准备、场地规划和一些简单的生产流程指导工作,虽然只是个临时名义,但也有一份微薄的津贴,让张保国倍感重视,干劲十足。

王超则私下找到张保国,将自己之前从物资局仓库淘换来的、以及四位老师傅翻新好的部分工具,比如标准的切粉条用的长刀、量尺、台秤、晾晒用的竹匾等,以远低于市价、近乎成本的价格“转让”给了街道办,并协助张保国规划了工作区域的布局,强调了流水线作业和卫生分区的重要性。

这些举措,悄无声息地解决了街道前期的一大笔设备开支和场地规划难题,使得项目得以快速启动。钱款走的明面是街道的账,合理合法,但其中王超的贴补和人情,马主任等人心知肚明。

在街道办腾出的一间经过简单粉刷、打扫的旧仓库里,南水街道第一个集体生产单位——米粉加工组,正式挂牌成立了。首批二十多名工人在街道干部和张保国的指导下,开始了紧张的培训和学习。

王超没有直接参与具体管理,但他几乎每天都会在忙完自己的事后,去加工组转一转,看看进度,问问有没有困难。

他沉稳的态度和时不时提出的一两个切中要害的小建议(比如建议在晾晒场加装简易防尘网,建议按小组计件核算以提高效率和积极性),都让马主任和具体负责的干部对他更加信赖,工人们也都知道,这个不爱多说话但总能解决问题的年轻人,是加工组能办起来的关键人物。

半个月后,第一批严格按照副食品加工厂标准生产出来的“南水米粉”顺利通过验收,街道拿到了第一笔加工费。虽然钱不多,但当马主任将这笔凝聚着众人心血和希望的工资,发到那二十多名工人手中时,许多人都激动得红了眼眶。

这意味着,这些原本没有稳定收入、时常为柴米油盐发愁的家庭妇女和待业青年,从此有了一份正经的、可以预期、能够养家糊口的工作!米粉加工组的成功,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更大的涟漪。

缝纫社也紧接着开始筹备,王超同样通过老陈的关系,帮她们联系到了劳保厂的一些手套缝纫和旧工作服翻新的订单。街道办的干部们干劲十足,信心倍增,开始主动谋划着更多的生产项目。王超“有本事、重情义、肯帮忙、路子活”的名声,不仅在街坊邻里间传颂,也正式进入了街道乃至区里一些关注此事的干部的视野。

王超站在自家小院里,听着母亲李秀兰说起邻居家媳妇在米粉加工组领到工资后,高兴地割了半斤肉改善伙食的喜讯,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条借助集体力量、在政策框架内行事、通过穿针引线整合资源的道路,看来是走对了。

它不仅为他提供了更安全的掩护、潜在的物资流转渠道和合作机会,更重要的是,那种通过自身的智慧和努力,切实改善了一群人生活、为一个社区注入活力的成就感,是任何单纯的财富积累都无法替代的。

他意识到,自己的事业线,已经悄然与这个时代的发展脉络,与脚下这片土地上千家万户的生计,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不再是单纯的投机与牟利,而是开始承载了一些更厚重的东西——责任与期待。下一步,他需要思考,如何将系统优势与这股时代的浪潮、与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奋斗更好地结合,创造出更大的、更可持续的价值。

第五十一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