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仪式感,是反侦察。”赵嘉良接过话头,“雨天视线差,便于隐藏行踪;鸽棚偏僻,能避开监控。他很可能就住在城东,或者经常在那一带活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维民打开地图,在城东圈出一片区域:“这里是老城区,胡同多,监控少,住的大多是老人和租户,流动性大,确实适合隐藏。破冰小队在塔寨村抓到的一个制毒师说,‘影子’懂化学,以前可能在化工厂工作过,对催化剂的配比很敏感——这和李阳之前分析的‘同一种新型催化剂’对上了。”
“懂化学,住在城东,雨天活动,用信鸽传递消息……”季洁把这些线索记在本子上,“李阳,用模拟画像技术试试?根据这些特征,结合张启明对‘影子’声音的描述(低沉,带点本地口音,说话速度慢),能不能画出个大概轮廓?”
李阳立刻操作起来,屏幕上先出现一个模糊的轮廓,随着他输入特征——“年龄约40-50岁”“可能戴眼镜(化学工作者常见)”“本地口音”“身形偏瘦(长期久坐实验室)”,轮廓逐渐清晰,最终形成一张中年男人的画像:单眼皮,高颧骨,下巴上有颗痣,穿着白衬衫,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像个教师或研究员。
“这画像……有点眼熟。”陶非盯着屏幕,“好像在哪见过……”他拍了拍脑袋,“想不起来了,可能是在哪个前科人员的资料里。”
“先不管这个,”郑一民看了看表,“现在凌晨四点,雨停了,‘影子’今天应该不会有动作。杨震、丁箭,你们带一队人去城东鸽棚布控,注意隐蔽,别打草惊蛇;佟林,你和李飞负责审讯张启明,重点突破‘影子’的身份和‘夜莺’的具体信息;季洁、韩丽,整理所有线索,和破冰小队的资料交叉比对;李阳,继续追踪‘影子’的网络痕迹,尤其是和化工厂相关的IP。”
“是!”众人齐声应道,仓库里的脚步声、键盘敲击声、对讲机里的指令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张无形的网,开始向毒网的核心收紧。
清晨六点,审讯室里,张启明终于松了口。在佟林和李飞的轮番攻势下,他交代了“夜莺”的真实身份——是一个叫“刘艳”的女人,以前是塔寨村的村医,因为懂药理,被派来北方负责“新型毒品的调配和包装”,也就是把冰毒伪装成奶茶、巧克力的样子。
“她住在哪里?”李飞追问。
“我不知道具体地址,”张启明的声音带着恐惧,“她每次都换地方,只通过‘影子’联系我,说见面不安全。她很厉害,能把冰毒做成各种口味,草莓味、巧克力味,学生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