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锋也点头:“我和老周可以带护卫队负责警戒和掩护,确保施工安全。”
“好。”陈默一锤定音,“浩子,你立刻完善设计方案和布防图,列出所需物料清单。爸,你负责协调前哨站人力,组织可靠的施工队。哥,安全就交给你。小雪,你需要提供最新的高精度地图支持,并确保所有新布设的传感器能无缝接入我们的监控网络,建立独立的预警分级和触发机制。”
“明白!”
“没问题!”
“交给我!”
家庭会议迅速转化为战时动员。刚刚因陈金花事件带来的些许阴霾,被紧迫的危机感和一致对外的决心所取代。
接下来的两天,堡垒及其外围前哨站如同精密的机器般高效运转起来。
陈浩几乎住在了他的技术工坊和指挥中心,双眼熬得通红,最终拿出了一份极其详尽的《外围预警防御系统升级方案》,包含了数百个传感器节点的精确坐标、埋设深度、伪装要求以及复杂的信号融合判断逻辑。
小主,
陈建国展现出出色的组织能力,他从前哨站居民中挑选了十名背景清白、老实肯干、且家人都在社区内的男性,组成临时工程队。在签署了严格的保密协议并被告知泄密后果后,这支队伍在陈锋带领的护卫小队掩护下,趁着夜色和黎明前的昏暗,秘密出动。
他们像一群沉默的工蚁,按照陈浩提供的图纸,在指定的山林、小路、坡地,小心翼翼地挖掘浅坑,埋设一个个香烟盒大小的震动传感器和伪装成岩石、树桩的监测桩。所有线路都被巧妙掩埋,太阳能板被调整角度,伪装成裸露的岩片或枯叶覆盖。
陈浩本人也多次穿着光学迷彩服,亲自前往关键节点进行技术调试,确保设备工作正常,信号传输稳定。
陈雪则忙于构建新的监控子界面,将新增的数百个传感器节点纳入管理系统。她编写了新的算法,用于区分人类、车辆、丧尸甚至大型动物的震动和红外特征,设定了黄色(异常活动)、橙色(确认人类/车辆接近)、红色(多节点确认,威胁临近)三级警报,并关联了不同的应对预案。
与此同时,陈浩的“仿生监控探头”也试制成功。几只栩栩如生的“山雀”和“大甲虫”被无人机悄无声息地投送到了枫林度假村边缘的几棵大树上,它们静静地伫立在枝头,将清晰的实时画面和声音传回了堡垒。
第三天傍晚,升级工作基本完成。
指挥中心内,全新的“外围预警层”监控界面正式上线。巨大的屏幕上,以堡垒为中心,一个半径约一点五公里的淡绿色半透明圆圈被点亮。圆圈内,密密麻麻分布着数百个细小的光点,大部分显示为待机的绿色。一旦被触发,它们将根据威胁等级亮起黄、橙、红三色光,并在电子地图上精确标注位置。
“所有震动传感器、红外/声音监测桩均已上线,自检通过,信号接收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