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防御协议的激烈争论

我放下记录板,抬头看向帐篷里的所有人。那个来自地下三层的求救信号还挂在主控台界面上,坐标闪烁着红点。没有人说话,但气氛变了。

“我们现在有两个问题。”我说,“一个是外面的人在等我们回应,另一个是我们得决定以后怎么一起活下去。”

北巷的安全官站起身,手按在桌边。“你们昨天刚被干扰过,今天又来个求救信号,这不像是巧合。我觉得不能再被动等着挨打,应该主动查清楚城东工业带到底有什么。”

河岸屯的年轻人立刻反对:“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有力气去打仗?要是派出去的人回不来,剩下的更撑不住。”

南七的代表翻了下手里的清单,“我们报了粮食存量,也愿意共享路线,但前提是安全。如果协议只是让我们出人出力,却没有保障,那这会就没什么意义。”

铁西的技术员没说话,低头检查自己的发电机接口,动作很慢,像是在回避什么。

老周从门口走过来,站在我旁边。“我可以理解想反击的想法,但我们对对方的情况一无所知。昨天的信号干扰不是小打小闹,那是有组织的压制。在这种情况下分兵出击,等于把脖子送到刀口上。”

“那你说怎么办?”北巷安全官盯着他,“蹲在这里等他们一个个把我们吃掉?”

“先稳住自己。”老周声音不高,但很稳,“修好通讯,布好警戒,把能用的人都编进轮值名单。发现异常先通报,再评估要不要动。贸然行动只会让别人有机会各个击破。”

“可我们不动,他们就会停吗?”对方反问。

我没打断他们。争论是必然的,每个社区都带着伤痕来,谁都不想再失去更多。

我打开投影,调出城市地图。三条虚线标记的应急响应线重新亮起。

“我的方案是这样。”我说,“第一条线保持全天候监控,任何社区发现可疑活动,必须十五分钟内上报;第二条线由最近的两个社区组成支援小组,接到警报后两小时内集结;第三条线是避难通道,今晚开始演练转移流程。”

“这些我们都听过了。”北巷安全官说,“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反制?”

“能。”我说,“但不是现在。”

我把手放在控制面板上,启动领域。精神力顺着神经往下压,掌心微微发紧。我没有深入扫描,只是调用最基础的结构生成模块。

沙盘上的地形微微震动,一座半透明的小型塔状结构缓缓升起,高约两米,底座嵌入地面,顶部有一圈环形感应区。

“这是警戒塔模型。”我说,“它可以折叠收纳,展开只需要三分钟。内置信号接收器和能量波动探测装置,能覆盖五百米范围。一旦检测到异常频率,自动向主控台发送警报。”

有人凑近看。

“不需要人值守?”河岸屯的年轻人问。

“不需要。”我说,“一个塔的成本是一天的口粮配给,我可以一次建十个。它们不会攻击,只负责预警。如果我们能在关键路口布置六到八个,整个防御圈就能联动起来。”

帐篷里安静了几秒。

“你之前没提过这个。”铁西技术员终于开口。

“因为需要测试稳定性。”我说,“昨天解析信号时发现了新数据,让我确认了一些事。现在我知道该怎么用零域做最小代价的布防。”

“那你为什么不早点说?”北巷安全官语气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