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股清澈的水流,带着泥沙,缓缓从地下涌出,汇聚到洼地之中,形成一个小小的水潭。这一幕,让王御史和几名乡绅瞬间僵住。他们面上的嘲讽凝固,取而代之的是难以置信的表情。百姓们也停下了手中的活计,看着那股清澈的活水,先是寂静,随后爆发出一阵低低的惊呼。枯河滩,竟然真的有水了!
杨昭走到水潭边,用手捧起一捧清水,放到唇边,轻轻抿了一口。
“王大人,这水可饮。”他向王御史示意,“枯河滩,并非无水可寻。杨某所言的水利之术,并非虚妄。”
王御史呆呆地看着那汩汩涌出的清泉,再看看杨昭平静而自信的面容,一时间,竟不知该说些什么。他来时满心质疑,此刻却被眼前的事实,狠狠地击中了。枯河滩,真的有水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但对于这片干涸的土地而言,却是久旱逢甘霖。杨昭的目光越过王御史,投向远方,那条即将完工的引水渠,以及更远处,等待被滋润的广袤荒地。他清楚,这股清泉,将洗刷掉所有的质疑,也预示着一场更大规模的变革,即将席卷整个大乾王朝。
王御史在枯河滩停留了一天一夜。他亲眼见到杨昭指挥民夫,依照图纸挖通引水渠,将远处溪流的水源引入枯河滩。随着水流潺潺注入,曾经干涸的河道焕发了生机,形成一片片水洼,甚至有鱼儿在其中欢快游动。百姓们激动地跪倒在地,高呼杨昭为“活菩萨”。王御史的心情,从最初的轻蔑,到震惊,再到如今的敬佩,几度转变。他亲笔写下奏疏,详细描述了枯河滩的巨变,以及杨昭如何以“古农法”结合水利之术,让荒地变良田,枯河滩涌活水的神奇景象。
奏疏以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当皇帝读完王御史的奏疏时,他从龙椅上霍然起身,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狂喜。
“好!好!好!”他连说三声“好”,将奏疏重重拍在御案上,“杨昭!此子真乃朕之肱股!他果然没有让朕失望!”
在场的大太监李公公躬身垂手,也难掩激动。京畿之地,旱灾频发,百姓流离失所,一直是皇帝的心病。如今杨昭竟能化腐朽为神奇,这不仅仅是解决了民生疾苦,更是彰显了皇室的仁德与天命。
然而,有人欢喜有人忧。
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得知消息时,脸色铁青。他们原以为杨昭会在枯河滩碰壁,颜面扫地,谁知他竟真的引出了水,还得到了王御史的盛赞。这无疑是打了他们一个响亮的耳光。
“这……这不可能!”户部尚书颤声说,“枯河滩多少年了,怎么可能说有水就有水?定是那杨昭使了什么障眼法!”
工部尚书也附和:“王御史不过一介文官,如何能辨别水利之术的真伪?陛下定是受了蒙蔽!”
他们急忙联络朝中与他们交好的官员,试图再次向皇帝进言,质疑杨昭。然而,王御史的奏疏中附带了详细的枯河滩前后对比图,甚至还有当地百姓的联名请愿书,事实摆在眼前,再多的质疑也显得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