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漕运弊端

林敬将手中的凉茶一饮而尽,随手递给了站在一旁的李继周,继续道:“季明,既然你说了运河事,那我倒要考考你,眼下若是改革漕运,弊在何处?”

沈廷扬微微一笑,他很显然做过了很深的准备,轻声道:“回禀殿下,漕运运行上百年,早已经是泥牛入海之势,弊端之多实在难以尽数。”

说到这里的时候,其余的大臣们也纷纷围了过来,静静等着沈廷扬的介绍。

实际上,对于漕运的问题,大明上上下下的官员谁都能说上两句,主要还是因为这些问题都属于积年毛病,谁都知道,可是谁也解决不掉。

“弘治二年,河复决张秋,冲会通河,命户部侍郎白昂相治。昂奏金龙口决口已淤,河并为一大支,由祥符合沁下徐州而去。其间河道浅隘,宜于所经七县,筑堤岸以卫张秋……,越四年,河复决数道入运河,坏张秋东堤,夺汶水入海,漕流绝。时工部侍郎陈政梳理河道,集夫十五万,治未效而卒。”

沈廷扬缓缓背完这一段文字,才轻声道:“运河虽然比起海运安全,可是耗费甚多,运河年年淤塞,年年修筑,不知道多少民脂民膏都丢在了这水里面去了.......而这些费用也都加在了漕粮的“耗”上,从湖广运到京城的漕粮,光是“耗粮”就占了一大半。”

林敬微微点头,他在调查大明户部账册的时候,自然知道为了一条运河,大明朝这二百多年来所花费的巨额代价。

就好比在大运河沿着徐州的那一段,就前前后后花了将近八十年时间挖淤泥,其中投入的人力物力更是不计可数,最终才使得吕、梁洪才被清。(本章未完!

第399章漕运弊端

淤,可是阻塞的河道远远不止这么一处,而涉及到运河其他位置上时,花费也是非常多。

“曾经朝中有人说:“前议役山东、河南丁夫数万,疏浚淤沙以通运。然沙随水下,旋浚旋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