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与压力倒是其次,问题是……这样的差事,干得好了,是份内之事应该的;干得不好,那就要背上一个大大的黑锅,甚至从此永劫不复!
而且听李隆基的话里讲,将“整个东北的军政要务”都交给自己,那简直就可以说是一个蕃镇之王!
历史上,大唐由盛转衰就是因为蕃镇割据、节度使弄权、安碌山之流反叛,搞出了安史之乱——莫非李隆基已经动了心思,要搞什么“节度使”?
想到此事,秦霄忙道:“阿瞒,你刚刚说,要将整个大唐东北的‘军政’要务都交给我,这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只是想将大都督府的制度稍微作一番修改,建立军镇节度。”
李隆基轻描淡写一句话,让秦霄恍然大惊!
李隆基见秦霄面色突变,疑惑道:“怎么,有什么不对么?”
秦霄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了,只得说道:“军镇节度,这样办不好!一点也不好!这样一来。蕃镇割据就会出现,中央集权变得散漫,地方军阀拥兵自重——这些,你莫非没有考虑过么?”
李隆基听到这话。也是恍然一惊,讪讪的笑道:“大哥,你不会干这样的事情吧?”
“不,我不是就事论事单指河北这一块地方。”
秦霄对他这种模梭两可的揣测不作辩驳,而是强调道:“不管是哪里,都要有朝廷和皇帝的强力管辖,万不可出现地方军阀与蕃镇割据!如果要搞什么节度使,我第一个表示反对!强烈的反对!而且要是让我当什么节度使,我宁愿背上一个抗旨不遵地罪名被砍头。也决不上任!”
李重俊顿时骇然,拉了秦霄一下压低了声音厉声说道:“你喝多了,疯言疯语胡扯什么?”
李隆基也是愕然而又不解的看着言辞激烈、情绪激动的秦霄,喃喃道:“只是一个设想,并没有付诸实施,你的反应为何如此之大?”
秦霄也管不得这许多了,坚持说道:“总之,绝不能搞什么节度使!”
李隆基不解地回驳道:“节度使的人选,自然都是忠心耿耿之人。像大哥你、高仙芝。薛讷、张仁愿、郭子仪这样的人。莫非也会有异心么?”
“不,你别这样想。忠心固然是重要,但是人心隔肚皮,而且人和局势都是会改变的。”
秦霄说道:“就算眼下的这些人忠心不二绝不会有什么逆举。可是这一项制度推行下来,你能保证几十年、百余年之后,所有的节度使,都能忠心不二不出问题么?东周是如何走向腐朽的?不就是因为蕃王与割据,最后还春秋战国、群雄争霸么?始皇帝为何强力推行中央集权。就是因为前车之鉴!阿瞒,这件事情上,你必须要慎重、慎重、再慎重!这是一项关系到大唐百年国运的重大国策!建立军政节度一事,我的立场十分地鲜明——坚决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