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帅请!”
众人异口同声请他上前一步先行。天兵监的将士们,则是齐齐跟到了秦霄左右开道,个个亢奋不巳——终于见到我们的“老租宗了”!这么年轻的老租宗呢!
秦霄上了马,带着身后众人,朝冀州而去。
一路烟尘一路风,终于是到了河北。大元帅的生涯,就此开始。
第384章 在我面前耍花枪?
在冀州休整了三日,总算是摆脱了一身的旅途疲劳,秦霄便着手开始各项工作。
这几天的时间内,秦霄基本上都是与宋庆礼与高力士混在一起,了解河北局势,尤其是后方军需供给的调配情况。所得知的结果,让秦霄很是有些担忧。
在李隆基登基以前,李旦在位时,河北(尤其是靠近黄河中下游)一带频频爆发蝗灾,黄河也泛滥了两次。虽然后来李隆基强令下达,各州县扑灭了蝗灾、治理了黄河,但灾害带来的农田损失也是无法挽回了,甚至出现了许多农民背井离乡逃亡他处,成了流民。
后来李隆基巡查到这里,才特意将宋庆礼留了下来,负责灾后救助、主持恢复生产。授他“支度营田使”就是这么个意思。宋庆礼曾在河北多年,历任地方刺史,极善于经营农田、修缮水利设施。李隆基这一次,也算是用人得法。
只不过,宋庆礼的一些话,着实让踌躇满志的秦霄,打从心里有些发凉。
宋庆礼说道:“五年之内,河北、河东一带,接连爆发两次蝗灾,黄河两次泛滥。河北一带出现了三十余万灾民,流离失所。朝廷用于救灾、安抚灾民所花费的资金,已达数百万贯,但仍没有彻底解决问题。三十余万人,非但不能投入生产,还要治病、建房、吃饭、穿衣、生儿育女,所耗极其巨大。”
原本满是兴奋的秦霄,此时已经开心不起来了,紧紧的锁着眉头说道:“宋大人,你的意思是不是在说,幽州军的供给,会出现一些问题?”
宋庆礼面色堪忧地摇了摇头:“的确会出现一些大麻烦。首先河北一带本就受了灾,粮产锐减。要从其他州县转运粮食,所耗人力物力极大,这还不是重点;要害就在于,过了黄河,转运粮食北上全凭车马人力,道路崎岖难行。春夏多风沙,秋冬遇严寒。若走海路,又多飓风暗礁、潮流汹涌。所以,极难保证粮草准时送达不出差错。”
秦霄郁闷的吸了两口气,转头对高力士说道:“力士,你认为呢?你是河北道钱粮使,专司负责采办粮饷的。”
高力士道:“回大元帅话,宋大人在河北多年,熟知此地情况,更胜过力士许多。力士在此只呆了半年不到,却也深知了幽州军供给的困难所在。”
秦霄郁闷道:“那照你们的意思,是幽州军就没法吃饭了?没吃饭怎么打仗?幽州没了,整个河北都要完蛋。你们莫非不清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