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吕布也不是等闲之辈,当初劝服沮授的时候就已经受到过考验,故而厚着脸皮等管宁讲完一大堆无用的东西后,方才言道:“不知幼安以为如今天下大乱,百姓民不聊生,其原因在于何处?”
管宁大概也是被吕布的厚面皮给无奈了,听到此处于是便回答道:“诸侯纷争,官吏腐朽,此乱世之因也。”
吕布再道:“那以幼安来看,该如何改变这种情景?”
管宁看了吕布一眼,心中计量,想不到这个吕布居然步步紧逼丝毫不在意我是怎么想的,倒是好魄力,故而言道:“学孔圣之道,传儒家大义,教化世人,以止杀戮。”
不想吕布听了却是大笑:“幼安何必用这些话来搪塞与我,想想若是用儒家之道就能整治乱世,那么当年孔老夫子也不会处处被权贵排挤,直到身死也未见太平。”
管宁早闻吕布乃是大儒卢植门下极为出色的弟子,想不到他本人却是不怎么相信儒家,居然说出此等对于儒家弟子来说是大逆不道的话来,故而反倒是来了兴趣,问道:“那以刺史大人看来,该如何处之?”
吕布见其反问,虽然管宁他还是不愿在正面教诲自己,那么就让他去震撼管宁,故而寻思一会儿便就答道:“老子曾云治大国如烹小鲜,简单地说,治理国家,首先要考虑人民的性质。从经济的角度看,人民的性质就是趋利避害。如果汉庭能够提供和维系一套基本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任何个人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就对社会有利;在做对国家有害的事情时,就对自己有害,就可以使各地国家的成员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使国家繁荣起来。一般而言,这套制度包括保护百姓利益、维持秩序、调解纠纷的功能。一旦有了这么一个制度框架,百姓就明确地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成本,什么是自己的收益,从而自动地按照对成本和收益的计算行事。然而各地诸侯却是各自为政,所以对于国家来说,他们就好像是恶疾一般,对于他们必须彻底清除,之后才能好生调养,说道这里也请容许吕布问一句,以幼安你看来,对于国家而言,什么才是能治愈他身体的良药?”
管宁言道:“以礼法治国,以道德治人。”
吕布笑道:“所言不差,只是幼安忽视了这天下能懂得这番道理的人太少,而且你有没有想过当初为什么孔老夫子要开宗立派,收那么多的弟子?”
管宁回道:“自然是要传播儒家的真意,好教化世人。”
吕布道:“哦,那他们教化的是些什么人?”
“这……”管宁听到这里,也有些明白,感觉似乎有些迷迷糊糊的东西出现,但却抓不住,这种感觉还是第一次出现,令他有些不安也有些期待,因而头一次郑重地说道:“请刺史赐教。”
第一六八章:以师为喻动管宁,以学为器聘教授
管宁到底有多厉害,他的才学,他的智慧到底能达到多高,能否比拟辛评之流,还是沮授之流或者是郭嘉,司马懿之辈?吕布不知道,但是吕布却是知道在汉末时候有太多太多的人选择了如同管宁这般的做法,归隐山林,远离纷争。他们错了吗?以前吕布觉得他们也没有错,因为正是有了他们,许多文学典籍得以保持,也正是有了他们在乱世中尚且留有一方净土。
但是对于现在的吕布来说,他们这种做法确实错了。因为他们的独善其身,因为他们的远离尘世,却是让更多的人处于战乱当中。
遥想演义中那统一北地的曹操在赤壁一战惨败,痛呼:“若奉孝在此,何故至此”,不由问一句若是当时得到诸葛亮的不是刘备而是曹操,那么中国是不是可以在其后十年内统一起来,少了那五十年的纷争,得少死多少人,何至于让外族侵害,终成五胡乱华之惨剧;又或者是曹操在失去郭嘉之后,像管宁这般深不可测的大才能够走出山林辅助曹操,又何必三分天下,徒然增加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