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一行人进了府,啥都没干,就叫王太医给林如海诊断。毕竟,他们接到的命令是见机行事,最主要的就是要根据林如海的身体状况来判别写下来的打算了。

王太医得出的结论果然和府里请来的游方郎中说的差不多。只道林如海这是中毒时间太久,虽然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到底是伤了底子,余下的日子少则两年,多则三年罢了。京中来使知道了,少不得对着林如海安慰一番,再鼓励一番。原先准备接替林如海工作的打算自然也不用了,悄悄给京中送了一封信后就在林府安置了下来,协助林如海办差。

说是协助,其实也不尽然。做皇帝的难免都多思多虑。一方面,忠心的臣子为了给自己办差差点儿死在了任上难免叫皇上感动。另一方面,皇上又怕臣子受了威胁影响了对自己的忠诚度,自然也得叫人来看着些。当初,皇上收到的消息说是林如海糟了暗算、身体有碍。皇上为表关心自然得派太医过来救治一番。能治则治,不能治则也好早些准备接手的人,横竖不能叫扬州这块地儿落入旁人手里去。

至于对林如海在任上被暗算的事情,皇上也没给个说法。

手底下的大臣叫人暗算了,皇帝自然也是暴怒不已。只是,皇上如今且腾不出手来处理,或者也可以说是不敢随意动手。何况,京城中的糟心事情也不少。旁的不说,只说太上皇一人做的幺蛾子就够皇帝受了。没法子,谁知道当了皇帝之后居然还能有个亲爹太上皇一直压在头上,差点儿没把皇上逼疯了。要知道,皇上到现在可还是住在东宫呢,做皇上做到这个份上也是没谁了。

至于太上皇为什么一直压着皇上?也不难理解。权力是个好东西,太上皇过了那么多年说一不二的日子,哪里能轻易放下?只是当初原是因着病重不得不传位给了皇上,哪里晓得退位后太上皇的身体居然好了!奈何皇位已经传给了儿子,太上皇无奈,只得霸着宫殿不让,又大力扶持自己的老臣和当初坏事的义忠亲王的旧部。这才叫皇上上位这么多年也没能将位置做稳当了。

便是如四王八公这些大家族,有的当初掺和义忠亲王谋逆之事的;有的明显为恶一方,欺压百姓的;还有的自恃门第,视朝廷律法为无物的……

一切的一切,皇上看在眼里却也不能多动作。不然只怕稍微闹出点儿动静,只怕太上皇就要以为皇上是在故意打压他的人了。到时,只怕皇上的麻烦就更多了。因而,皇上只暗暗把这些人家都记在心里,只等日后清算了。

且说,那几人自递了封信回京城之后便在林家住了下来。左右林如海也没什么叛君的思想,多几个人还能多一分安全,对于几人的到来倒也是欢迎之至。只是,人留下来了,住在林家,每日要吃喝住行的,定然是瞒不住人的。因而,对外,管家便交代说这几人是林家姑苏老家那边过来投奔的族人。左右,扬州这边的下人也没谁真正见过林氏宗族的人。

旁人倒也罢了,只那王大夫邢霜可是熟的很,大白天的又远远地见过了两次,虽没一处说过话,只是邢霜已然可以肯定那就是本该在京城中的王太医。哪里会信管家的这种说辞?

林如海许是从王太医那知道了两家的渊源,知道王太医的存在瞒不住这几个从大老爷和邢霜这几个从京城过来的人,索性亲自给大老爷和邢霜解释了一下。邢霜这才知道当今皇上居然为了林如海的事情亲派了太医和助手过来。好在那小还丹自己早给了林如海用下,不然,要是现在太医诊断了之后,邢霜还真不一定敢把东西拿出来。

只是,见到了王太医邢霜自然也就知道了林如海真实的身体状况。就说那天有什么不对,邢霜却一直没弄明白,原来是林如海跟那游方郎中串通起来演了场戏骗黛玉,连着自己和大老爷都被骗了。一时邢霜也不知道该感叹林如海的一番爱女之心还是该遗憾自己终究是没能救下林如海?

林如海却全然不知道邢霜这些心思。对现在的他来说,能够多活两三年已然是上苍的恩赐了。也不该说上苍,应该说是感谢邢霜。邢霜以为自己捂得很严实,却忘了这是林家,她想要隐瞒的对象是林妹妹那为官多年的探花爹,哪怕没有亲眼看见,林如海只推测一番也大概猜的到。总归人家是表善意的,又不想叫人知道,故而,林如海也只作不知罢了。

对于额外多出来的日子,林如海显得格外珍惜。前些日子,他一直在教导黛玉,这两日府上来了人,便略微歇了几日。只黛玉歇着他却没歇着,他在教导黛玉读书的过程中起了个心思,这几日便在认真思索它的可行性。综合了多种思量,如今,林如海已经确定了自己的想法。左右人生短暂,还剩两三年的时间,想做的便做吧!

因而,这几日原本不出屋子的林如海也一反常态,时常流连于林家的藏书阁。而后,没几天林如海就指点林诚带人将其中大部分书整理出来。先是搬出去晒,光光是晒书就用了好几日,可见林家藏书之丰。而后又安排人妥善装箱安置。甚至于连这个年也没好好过,年三十和大年初一也不耽搁整理书籍。在林如海的心里眼里,黛玉排第一的话,那这些书的位置铁定就是排在第二位了。饭可以不吃,书却不可以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