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页

“刀剑利器,非生员可持……”

“是否该加强刀剑利器的管制……”

大宋的官员有一点是比螨清那些奴才们要强上许多的,就是无论有什么新鲜的事物,大宋的官员和读书人都能放下姿态去接受去学习,而不是像螨清的奴才们一样喜欢抱残守缺。

所以就出现了极为搞笑的一幕——

朝堂上的大臣们各种上疏劝谏赵桓,希望赵桓能够改弦易辙,收回发放给太学和社学的那些刀剑,整个儒林也不断的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试图用这一次哭庙的例子来证明开放刀剑管制的坏处。

然而赵桓却不为所动,不仅丝毫没有收回成命的意思,反而变本加厉的反向操作,不仅要求枢密院跟礼部互相配合,做好派遣军中士卒参与学校生员们训练的准备,甚至还自己组织了一批人手,准备编写一本详细剖析历朝历代那些造反案例的教材,计划等编写完成之后就大量发放到所有的学社,供所有的生员和百姓们阅读。

如此骚气的操作,甚至惊动了久不问朝政的孟太后。

第一百六十五章 给他们点儿教训

“官家,听说你又在跟朝臣们置气?”

一见到赵桓,孟太后顿了顿手中的龙头拐杖,劝道:“你要折腾着改制也好,还是你让人往学堂里面发放刀剑也罢,哀家都不管,都依着你。可是你编的那本书,哀家觉得最好是收在宫里,非官家与太子不可读。”

孟太后确实被吓坏了。

孟太后已经看过赵桓命人编撰的那本书,虽然打着《历史》教材的名号,可是其中详细分析了历朝历代的兴弊,连百姓为何造反、该如何造反才能成功这种内容都有!

这要是被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得了去,哪怕就是完全照搬书里那些造反的方法,都能让大宋的江山陷入动荡!官家这是嫌自家江山百六十年里造反的百姓们太笨,没把赵氏的祖坟给刨掉?

赵桓一看到孟太后这副着急的模样就赶紧扶着孟太后到椅子上坐下。只是等孟太后坐好之后,赵桓却又莫名的笑了起来,像极了孩子在自己母亲面前搞些小恶作剧成功后的模样。

“皇伯母多虑了。您先喝杯茶水,听侄儿慢慢跟您说道说道。”

赵桓笑眯眯的亲自倒好了茶水端给孟太后,等孟太后接过去之后才嬉皮笑脸的道:“其实吧,将这屠龙之术遍发天下,是侄儿早就计划好的,从社学一开始推广之时就已经计划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