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铁山,王栓子,侯荆。”他召集三位核心,“此次伏击,由你三人协同指挥。我只观战,非生死关头,不出手。”
三人先是一愣,随即感受到沉重的压力,但也涌起一股被信任的激奋。
他们聚在一起,依据侯荆提供的精确地形图,激烈讨论。赵铁山主张正面强攻,速战速决;王栓子认为应利用河谷弯曲处设伏,分段切割;侯荆则提议派小股精锐夜间袭扰,疲敌之后白天再战。
争论不休,最终,他们综合了各自意见,制定了一个颇为复杂的计划:由侯荆带人前出清除敌方斥候,并埋伏于河谷上游,准备断水并阻击可能回逃的敌人;王栓子率弓弩手占据河谷两侧制高点;赵铁山则带领主力,埋伏在河谷最狭窄的拐弯处,待敌军队首尾不能相顾时,发起致命一击。
计划报给夏明朗,他只说了两个字:“可试。”
战斗在黎明时分打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王栓子部的弓弩覆盖出现了细微的脱节,导致第一波箭雨未能最大化杀伤;赵铁山部冲锋时,有个别士卒冲得太猛,脱离了小队阵型,险些被反应过来的狼骑合围。
但关键时刻,基层军官的作用体现了出来。什长、伍长们按照平日推演过的预案,大声呼喝着,调整着部下位置,弥补漏洞。侯荆在上游的阻击也异常坚决,挡住了试图突围的狼骑。
最终,全歼敌军,缴获颇丰。但“阵风”也出现了数人轻伤,一人因冒进重伤的代价。
战后总结,夏明朗没有责怪任何人。他将三位指挥官和所有什长召集起来,就在弥漫着血腥气的河谷里,复盘整个战斗过程。
“王栓子,弓弩齐射,为何会出现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