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争锋相对
所有人的眼光,都转移到了太平公主的身上。
太平公主微欠了一下身子,拱手道:“启奏陛下,臣妹令月,有话要讲。”
李旦点头:“镇国公主请讲。”
“谢陛下。”
太平公主缓缓走出两步,来到了朝堂当中,徐徐说道:“臣妹以为,窦大人与郭大人所奏,皆有道理。都是一腔赤诚,为国为民着想。北方之地,事关中原门户、大唐安危,确实不容疏忽。二位大人举荐的人才,张仁愿、郭元振、薛讷,以及秦霄,臣妹以为,以秦霄最为适宜。”
此言一出,满堂的人都不说话了。
秦霄的心里突突的跳了起来:太平公主,你终于是信我不过,也想要将我撵出长安了?
秦霄瞟了一眼李隆基,只见他微低着头,只顾看着自己的鼻子,脸上的颜色已是有些不好看。郭元振还是趴跪在地上,伏地不起;窦怀贞退到了一旁,得意洋洋的满脸冷笑。
李旦依旧是那副天塌也不变色的老脸,缓缓道:“公主为何这样认为,具体有何高见,不妨细细说来听听。”
“是,陛下。”
太平公主缓缓的踱了一下步子,目中无人的往百官脸上扫视了一眼,然后满怀深意、似爱似恨的多看了秦霄几眼,朗朗说道:“前番陛下已经认同,如程伯献、李嗣业等这类勇将,不可胜任幽州大都督一职,此事已作公论。然张仁愿,也不适合此职。原因有三。其一,张仁愿年岁已高,在外戍边一年有余,身多疾病,目下刚刚回到中原养病。若朝廷强令他带兵出征,张仁愿固然不肯推辞。但是他到了幽州之后,如若身体不适力不从心,岂不是要坏了国家大事?其二。就算张仁愿老而持重,身体无恙,然陇右道军镇大事,唯唐休璟、张仁愿、郭元振三人最熟。唐休璟年逾八旬,虽然勉强坐镇陇右,终不是长久之计,郭大人必须坐镇兵部,也不宜离开。陇右之地。迟早还是要启用张仁愿。其三,也是最致命的,张仁愿的立场模糊,并非陛下心腹爱将。东北不比陇右,此地最有可能形成拥兵自重地军镇割据。臣妹斗胆,不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然此事,亦不可不防!”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顿时哗然一片。当今天下,也只有太平公主敢这样直言不讳的称张仁愿“立场模糊”并妄自猜度他有可能“拥兵自重”了。
李旦皱起了眉头,一摆手说道:“肃静!岂(且)听镇国公主将话说完。”
“谢陛下!”
太平公主拱手拜了一揖,脸上泛起得意的冷笑,继续说道:“兵部尚书郭元振郭大人,自荐去幽州,臣妹以为,也最为不妥。兵部事关我大唐全国百万兵马调度。肩负四方边关防务与兵力的调配。如今郭大人提出愿赴北疆,实乃弃大取小。得不偿失。郭大人理应在朝中坐镇兵部,调兵谴将,分配粮草军器,指挥幽州作战事宜。而不是徒逞匹夫之勇,要去东北杀敌。兵部要的是一个统筹全局于高处置方略的尚书。而不是一个蠢蠢欲动只知道徒逞武勇的蛮夫。”
郭元振顿时气得浑身发抖起来,却仍是跪在地上伏地不起。屁股一阵发抖。